打开“任务计划程序”(taskschd.msc)
点击右侧“创建任务”
填写“名称”
“安全选项”根据实际情况设置
如果选择“不管用户是否登录都要运行”,则启动成功后不会显示窗口(包括由该应用调起的其它应用,任务管理器中可见进程)
如果选择“只在用户登录时运行”启动成功后会显示窗口,但系统重启后需要进入系统才能运行此计划
“触发器”新建,勾选“重复任务间隔”选最短,“持续时间”无限期,并取消“任务的执行时间超过此值则停止执行”
“操作”新建,启动程序,浏览程序或脚本
“设置”请勿启动新实例(只判断它启动的实例,不判断手动打开的或开机启动的实例),其它选项按需设置
设置完成
设置完成后查看“上次运行结果”。
尚未运行,显示:(0xC000013A)
第一次运行,显示:正在运行任务。(0x41301)
从第二次起,显示:操作员或系统管理员拒绝了请求。(0x800710E0)

一、活动时间
2023年10月31日0点0分0秒至2026年3月31日23点59分59秒
二、活动对象
同时满足以下全部条件的阿里云用户:
1、阿里云注册会员用户;
2、完成阿里云实名认证;
3、符合活动规则的新老用户,均可参与。
三、活动权益参与规则
1、云服务器ECS经济型e实例(简称“99实例”或“99元e实例”)活动范围:
个人认证或者企业认证的用户购买指定配置“e实例2核2G,3M固定带宽,40G ESSD Entry 系统盘”可享受包1年99元,活动地域包含北京,杭州,上海,张家口,呼和浩特,深圳,成都,河源,乌兰察布,广州。
2、云服务器通用算力型u1实例(简称“199实例”或“199元u1实例”)活动范围:
企业认证的用户购买指定配置“u1实例2核4G,5M固定带宽,80G ESSD Entry 系统盘”可享受包1年199元,活动地域包含青岛,北京,杭州,上海,深圳,成都,河源,乌兰察布,广州,中国香港,日本(东京),新加坡,美国(硅谷),英国(伦敦),德国(法兰克福)。
3、活动说明:
在活动期间内,同一个人认证主体只可保有1个“99元e实例”;同一企业认证主体最多可同时保有1个“99元e实例”和1个“199元u1实例”,实例到期后在活动时间范围内可持续以低价续费保有,另购使用官网价。本次优惠不可与优惠券叠加使用。同一用户同一时间只能保有一个“99实例”或者“199实例”。
四、购买场景
1、新购场景:
在符合参与规则的情况下,直接低价购买指定配置产品,有效期1年。若无法购买,请确认是否存在同人或其他实例已占用等情况。
2、续费场景:
在活动时间内,指定配置每年最多可以以优惠价格续费1次,1次1年,直到活动时间结束持续享受续费优惠。
备注:若续费其他实例时使用了低价权益,原低价产品实例将无法再享受低价权益。
根据以上规则,常见场景有以下几种:
场景1:若您在2023年10月31日新购“99元e实例”,您可在2023年10月31日至2024年10月30日(即新购后的一年内)完成第一次续费(此时服务器到期时间为2025年10月30日);可在2024年10月31日至2025年10月30日完成第二次续费(此时服务器到期时间为2026年10月30日);可在2025年10月31日至2026年3月31日完成第三次续费(此时服务器到期时间为2027年10月30日);
即连续以99元1年的价格续费3年,可以使用“99元e实例”至2027年10月30日,该服务器总保有时长4年。
场景2:若您在2026年3月31日(活动截止前最后一天)新购“99元e实例”/“199元u1实例”,您可在2026年3月31日当天完成一次续费(此时服务器到期时间为2028年3月31日);
即以99元/199元1年的价格续费1年,可以使用“99元e实例”/“199元u1实例”至2028年3月31日,该服务器总保有时长2年。
场景3:若您在2024年4月1日新购“99元e实例”/“199元u1实例”,您可在2024年4月1日至2025年3月31日完成第一次续费(此时服务器到期时间为2026年3月31日);您可在2025年4月1日至2026年3月31日完成第二次续费(此时服务器到期时间为2027年3月31日);
即连续以99元/199元1年的价格续费2年,可以使用“99元e实例”/“199元u1实例”至2027年3月31日,服务器总保有时长3年。
3、退订场景:
支持五天无理由退款,退款后保留“低价长效”优惠资格,在活动时间范围内可再次使用低价购买活动配置;
4、变配场景:
变配至“低价长效优惠”指定配置时当前付费周期不享受低价权益,续费时可享受包1年99元/199元优惠;“低价长效优惠”指定配置发生变配/升级/降配操作后,变配需按照官网价补差价,请仔细阅读变配页面引导及相关资费说明,但仍占用权益资格直到该实例释放,购买相同规格产品不能再享受低价,同时续费时也不再享受包1年99元/199元优惠;
5、如用户账号有欠费,需先补足欠费再进行购买。
6、低价权益产品仅供账号本人使用,不允许过户转让。
7、如在参与“低价长效”优惠过程中,使用其他收费产品/功能,则需按照产品/功能标准资费支付超额产生的费用。
8、其他规则:
阿里云有权根据业务需求,随时调整提供给用户低价购买的产品范围、产品数量、产品配置、购买规则等,用户应以购买时相关页面的展示内容为准,但不影响用户在活动规则调整前已经获得的权益。
9、禁止使用产品来挖掘货币,如您使用产品来挖掘货币,可能会被收取费用及取消权益资格。
10、为保证活动的公平公正,如用户在活动中存在隐瞒、虚构、作弊、欺诈或通过其他非正常手段规避活动规则、获取不当利益的行为,例如:作弊领取、恶意套现、网络攻击、虚假交易等,阿里云有权收回相关权益、取消用户的活动参与资格,撤销违规交易,必要时追究违规用户的法律责任。
您应确保您对云服务器的使用不侵犯他人著作权,不会用于私服架设服务、私服程序、私服网站、私服源码、私服服务器和空间等。
五、常见FAQ:
1.用户在购买完99实例/199实例后,如果因某些原因导致需要退款或者释放实例,还可以再以99元/199元的优惠价格重新购买吗?
答:可以,99实例/199实例支持五天无理由退款,退款后仍然保留优惠资格,用户在活动时间范围内可再次使用低价购买活动配置;
2.活动规则里写的1年续费1次中,“1年”指的是自然年吗?
答:“1年”指的是云服务器购买1年的付费周期,即两次续费时间必须间隔1年以上;
3.99实例/199实例优惠套餐最多可以享受几年的优惠?
答:若您在24年3月31日前首次新购99实例/199实例优惠套餐,最多可以享受4年优惠(包含新购1次,续费3次,1次1年);
六、相关名词及解释
1、“阿里云官网”,是指包含域名为 www.aliyun.com/ 的网站以及阿里云客户端,如APP,但阿里云国际站,包括alibabacloud.com以及所有下属页面和jp.aliyun.com以及所有下属页面除外。
2、“同一用户”,是指根据不同阿里云账号在注册、登录、使用中的关联信息,阿里云判断其实际为同一用户。关联信息举例:同一手机号、同一邮箱、同一证件等。
3、“同人账号”,是指同一用户拥有多个阿里云账号的,各个账号之间互为同人账号。
4、“新用户”,是指在阿里云官网没有收费云产品购买记录的阿里云会员用户。新用户在进行首次云产品购买行为时,也被称为“首购用户”。
5、“老用户”,是指在阿里云官网已有收费云产品购买记录的阿里云会员用户。
6、“云产品”,是指阿里云官网售卖的中国大陆节点的产品和服务,但不包括域名、虚拟主机、云市场产品、专有云产品,云通信产品。
7、“指定云产品”,是指某场具体活动页面列举的活动云产品。
8、活动中涉及“打折”、“折扣”、“×折”或“省××元”,是指将本活动期间的某款产品的活动价格,与无任何活动期间的相同产品的日常最小单位售价(例如:月价),按相同购买时长进行比较后,所获得的比较结果。
9、活动涉及的“划线价”、“日常价”,通常是指该产品曾经展示过的销售价,并非原价,仅供参考。具体活动页面单独对“划线价”、“日常价”进行说明的,以其表述为准。
10、除非有相反证据证明外,用户参与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权益和相应责任,均归属于参与活动的该阿里云账号所对应的实名认证主体。
11、活动中的“天”、“日”、“工作日”等均指该日的0点至24点(北京时间)。
12、阿里云可以根据活动的实际情况对活动规则进行变动或调整,相关变动或调整将公布在活动页面上,并于公布时即时生效;但不影响用户在活动规则调整前已经获得的权益。您购买阿里云单项产品时,亦应遵守该产品法律服务协议。
13、活动页面提到的“核” ,均指vcpu。

默认端口带来安全隐患,建议更改为 50000-60000 之间的端口号。
Windows 远程桌面(RDP)(3389)
在 Windows 防火墙中放行新端口:在“入站规则”中找到“Open RDP Port 3389”复制并粘贴该规则,修改端口和名称。
若没有这个规则:新建规则 - 端口 - TCP - 特定本地端口(填写新的端口号)- 允许连接 - 名称
如有其它防火墙或安全组也一并配置(如阿里云 ECS 的安全组)
打开注册表(regedit),展开到: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Control\Terminal Server\WinStations\RDP-Tcp,右侧双击“PortNumber”切换到“十进制”,将 3389 改为新端口号
重启生效
在防火墙和安全组中禁止原默认端口
SSH (22) 之 CentOS
从阿里云控制台登录服务器(如果未设置 root 密码则先设置),直接跳到第 4 步
在外部防火墙中放行新的端口号(如阿里云 ECS 的安全组)
在内部防火墙中放行新的端口号(如 firewalld 或 iptables),使用宝塔面板的直接在面板“安全”页面设置即可
打开 SSH 配置文件
sudo vi /etc/ssh/sshd_config
找到并编辑 Port 行的端口号并启用,改为其它端口号
#Port 22
重新加载使生效
sudo systemctl reload sshd
在防火墙和安全组中禁止原默认端口
建议使用 SSH 密钥对代替传统账号密码登录
FTP (21) 之 FileZilla Server Windows 版
一般地,在 Windows Defender 防火墙中是以添加应用 filezilla-server.exe 的方式允许的,所以不需要更改端口。如果以端口方式允许的,那么在入站规则中允许新的端口。
如有其它防火墙或安全组也一并配置(如阿里云 ECS 的安全组)
打开 Administer FileZilla Server,打开菜单 - Server - Configure - Server listeners,右侧窗口中将 Port 改为新端口(强烈建议将 Protocol 改为“Require explicit FTP over TLS”,即禁止 FTP 协议,改为使用 FTPS 协议)
从防火墙和安全组移除 21 端口
FTP (21) 之 Pure-Ftpd(宝塔面板)
在防火墙中放行新的端口号(如阿里云 ECS 的安全组)
进入宝塔面板,打开“安全”,添加端口规则 TCP
在宝塔面板中进入软件商店,找到 Pure-Ftpd 并打开,切换到“配置修改”,搜索“Bind”,删除开头的“#”,将端口号 21 改为新端口号,保存(强烈建议将 TLS 项改为 2,即禁止 FTP 协议,仅允许 FTPS 协议)
切换到“服务”选项卡,点击“重启”
从防火墙和安全组移除 21 端口
MySQL (3306) 之阿里云云数据库 RDS MySQL 版
打开控制台 RDS 实例页,左侧菜单点击“白名单与安全组”,切换到“安全组”查看正在使用的安全组ID
(若使用了安全组)打开控制台 ECS 首页,左侧菜单点击“安全组”,找到这个安全组,放行新的端口
打开控制台 RDS 实例页,左侧菜单点击“数据库连接”,点击“修改连接地址”,在弹出框中修改端口
从防火墙和安全组移除原端口(确保没有其它实例正在使用此端口)
PolarDB (3306)
打开控制台 PolarDB 集群实例页,左侧菜单点击“集群白名单”,切换到“安全组”查看正在使用的安全组ID
(若使用了安全组)打开控制台 ECS 首页,左侧菜单点击“安全组”,找到这个安全组,放行新的端口
打开控制台 PolarDB 集群实例页,左侧菜单点击“基本信息”,点击“主地址”和“集群地址”的“配置”,在“网线信息”中点击“更多”更改端口
从防火墙和安全组移除原端口(确保没有其它实例正在使用此端口)
MSSQL (1433) 之阿里云云数据库 RDS SQL Server 版
打开控制台 RDS 实例页,左侧菜单点击“白名单与安全组”,切换到“安全组”查看正在使用的安全组ID
(若使用了安全组)打开控制台 ECS 首页,左侧菜单点击“安全组”,找到这个安全组,放行新的端口
打开控制台 RDS 实例页,左侧菜单点击“数据库连接”,点击“修改连接地址”,在弹出框中修改端口
从防火墙和安全组移除原端口(确保没有其它实例正在使用此端口)
Redis (6379) 之阿里云云数据库 Redis 版
打开控制台 Redis 实例页,左侧菜单点击“白名单设置”,切换到“安全组”查看正在使用的安全组ID
(若使用了安全组)打开控制台 ECS 首页,左侧菜单点击“安全组”,找到这个安全组,放行新的端口
打开控制台 Redis 实例页,在“连接信息”中点击“修改连接地址”,在弹出框中修改端口
从防火墙和安全组移除原端口(确保没有其它实例正在使用此端口)
宝塔面板 (8888)
在防火墙中放行新的端口号(如阿里云 ECS 的安全组),或直接在私网其它 ECS 上的浏览器上直接访问原 8888 端口的地址
进入宝塔面板,打开面板设置,切换到“安全设置”页,找到“面板端口”,点击“设置”
在防火墙和安全组中禁止原默认端口
IIS 管理服务(Web 部署)(8172)
在 Windows 防火墙中放行新端口:在“入站规则”中找到“Web 管理服务(HTTP 流量入站)”因其为预定义规则且复制也无法修改,所以按其设置新建一个,并指定新的端口。
如有其它防火墙或安全组也一并配置(如阿里云 ECS 的安全组)
打开 IIS 管理器 - 管理服务,右侧停止,左侧修改端口,右侧应用、启动
VS 中发布配置修改“服务器(E)”项添加端口(域名:端口),第一次连接接受证书
在防火墙和安全组中禁止原默认端口

不知道从哪个版本的 Chrome 或 Edge 开始,我们无法通过 ctrl+v 快捷键将时间格式的字符串粘贴到 type 为 date 的 input 框中,我们想办法用 JS 来实现。
方式一、监听 paste 事件:
const input = document.querySelector('input[type="date"]');
input.addEventListener('paste', (event) => {
input.value = event.clipboardData.getData('text');
});
这段代码实现了从页面获取这个 input 元素,监听它的 paste 事件,然后将粘贴板的文本内容赋值给 input。
经测试,当焦点在“年”的位置时可以粘贴成功,但焦点在“月”或“日”上不会触发 paste 事件。
方式二、监听 keydown 事件:
const input = document.querySelector('input[type="date"]');
input.addEventListener('keydown', (event) => {
if ((navigator.platform.match("Mac") ? event.metaKey : event.ctrlKey) && event.key === 'v') {
event.preventDefault();
var clipboardData = (event.clipboardData || event.originalEvent.clipboardData);
input.value = clipboardData.getData('text');
}
});
测试发现报错误:
Uncaught TypeError: Cannot read properties of undefined (reading 'getData')
Uncaught TypeError: Cannot read properties of undefined (reading 'clipboardData')
看来 event 中没有 clipboardData 对象,改为从 window.navigator 获取:
const input = document.querySelector('input[type="date"]');
input.addEventListener('keydown', (event) => {
if ((navigator.platform.match("Mac") ? event.metaKey : event.ctrlKey) && event.key === 'v') {
event.preventDefault();
window.navigator.clipboard.readText().then(text => {
input.value = text;
});
}
});
缺点是需要用户授权:
仅第一次需要授权,如果用户拒绝,那么以后就默认拒绝了。
以上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选择一种适合你的方案就行。接下来继续完善。
兼容更多时间格式,并调整时区
<input type="date" /> 默认的日期格式是 yyyy-MM-dd,如果要兼容 yyyy-M-d 等格式,那么:
const parsedDate = new Date(text);
if (!isNaN(parsedDate.getTime())) {
input.value = parsedDate.toLocaleDateString('en-GB', { year: 'numeric', month: '2-digit', day: '2-digit' }).split('/').reverse().join('-');
}
以 text 为“2023-4-20”举例,先转为 Date,如果成功,再转为英国时间格式“20-04-2023”,以“/”分隔,逆序,再以“-”连接,就变成了“2023-04-20”。
当然如果希望支持中文的年月日,可以先用正则表达式替换一下:
text = text.replace(/\s*(\d{4})\s*年\s*(\d{1,2})\s*月\s*(\d{1,2})\s*日\s*/, "$1-$2-$3");
处理页面上的所有 <input type="date" />
const inputs = document.querySelectorAll('input[type="date"]');
inputs.forEach((input) => {
input.addEventListener(...);
});
封装为独立域
避免全局变量污染,使用 IIFE 函数表达式:
(function() {
// 将代码放在这里
})();
或者封装为函数,在 jQuery 的 ready 中,或 Vue 的 mounted 中调用。
在 Vue 中使用
如果将粘贴板的值直接赋值到 input.value,在 Vue 中是不能同步更新 v-model 绑定的变量的,所以需要直接赋值给变量:
<div id="app">
<input type="date" v-model="a" data-model="a" v-on:paste="fn_pasteToDateInput" />
{{a}}
</div>
<script src="https://unpkg.com/vue@3/dist/vue.global.js"></script>
<script>
const app = Vue.createApp({
data: function () {
return {
a: null,
}
},
methods: {
fn_pasteToDateInput: function (event) {
const text = event.clipboardData.getData('text');
const parsedDate = new Date(text);
if (!isNaN(parsedDate.getTime())) {
const att = event.target.getAttribute('data-model');
this[att] = parsedDate.toLocaleDateString('en-GB', { year: 'numeric', month: '2-digit', day: '2-digit' }).split('/').reverse().join('-');
}
},
}
});
const vm = app.mount('#app');
</script>
示例中 <input /> 添加了 data- 属性,值同 v-model,并使用 getAttribute() 获取,利用 this 对象的属性名赋值。
如果你的 a 中还有嵌套对象 b,那么 data- 属性填写 a.b,方法中以“.”分割逐级查找对象并赋值
let atts = att.split('.');
let target = this;
for (let i = 0; i < atts.length - 1; i++) {
target = target[atts[i]];
}
this.$set(target, atts[atts.length - 1], text);

前言:本文源于前几天看到的一条微博:
对于这种言论我并不赞同。我大学学的是化学,没有学习过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但我认为至少这个问题并不需要多么高端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只要中学数学没有全还给老师,就应该能给出至少一种解法。比如说,我就随便涂了一个多边形和一个点,现在我要找出一种通用的方法来判断这个点是不是在多边形内部(别告诉我用肉眼观察……)。
首先想到的一个解法是从这个点做一条射线,计算它跟多边形边界的交点个数,如果交点个数为奇数,那么点在多边形内部,否则点在多边形外。
这个结论很简单,那它是怎么来的?其实,对于平面内任意闭合曲线,我们都可以直观地认为,曲线把平面分割成了内、外两部分,其中“内”就是我们所谓的多边形区域。
基于这一认识,对于平面内任意一条直线,我们可以得出下面这些结论:
直线穿越多边形边界时,有且只有两种情况:进入多边形或穿出多边形。
在不考虑非欧空间的情况下,直线不可能从内部再次进入多边形,或从外部再次穿出多边形,即连续两次穿越边界的情况必然成对。
直线可以无限延伸,而闭合曲线包围的区域是有限的,因此最后一次穿越多边形边界,一定是穿出多边形,到达外部。
现在回到我们最初的题目。假如我们从一个给定的点做射线,还可以得出下面两条结论:
如果点在多边形内部,射线第一次穿越边界一定是穿出多边形。
如果点在多边形外部,射线第一次穿越边界一定是进入多边形。
把上面这些结论综合起来,我们可以归纳出:
当射线穿越多边形边界的次数为偶数时,所有第偶数次(包括最后一次)穿越都是穿出,因此所有第奇数次(包括第一次)穿越为穿入,由此可推断点在多边形外部。
当射线穿越多边形边界的次数为奇数时,所有第奇数次(包括第一次和最后一次)穿越都是穿出,由此可推断点在多边形内部。
到这里,我们已经了解这个解法的思路了,下面接着看算法实现的一些具体问题和边界条件的处理。
点在多边形的边上
上面我们讲到,这个解法的主要思路就是计算射线穿越多边形边界的次数,那么对于点在多边形的边上这种特殊情况,射线出发的这一次,是否应该算作穿越呢?
看了上面的图就会发现,不管算不算穿越,都会陷入两难的境地——同样落在多边形边上的点,可能会得到相反的结果。这显然是不正确的,因此对这种特殊情况需要特殊处理。
点和多边形的顶点重合
这其实是第一种情况的一个特例。
射线经过多边形顶点
射线刚好经过多边形顶点的时候,应该算一次还是两次穿越?这种情况比前两种复杂,也是实现中的难点。
射线刚好经过多边形的一条边
这是上一种情况的特例,也就是说,射线连续经过了多边形的两个相邻顶点。
解决方案:
判断点是否在线上的方法有很多,比较简单直接的就是计算点与两个多边形顶点的连线斜率是否相等,中学数学都学过。
点和多边形顶点重合的情况更简单,直接比较点的坐标就行了。
顶点穿越看似棘手,其实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路会大不相同。先来回答一个问题,射线穿越一条线段需要什么前提条件?没错,就是线段两个端点分别在射线两侧。只要想通这一点,顶点穿越就迎刃而解了。这样一来,我们只需要规定被射线穿越的点都算作其中一侧。
如上图,假如我们规定射线经过的点都属于射线以上的一侧,显然点 D 和发生顶点穿越的点 C 都位于射线 Y 的同一侧,所以射线 Y 其实并没有穿越 CD 这条边。而点 C 和点 B 则分别位于射线 Y 的两侧,所以射线 Y 和 BC 发生了穿越,由此我们可以断定点 Y 在多边形内。同理,射线 X 分别与 AD 和 CD 都发生了穿越,因此点 X 在多边形外,而射线 Z 没有和多边形发生穿越,点 Z 位于多边形外。
解决了第三点,这一点就毫无难度了。根据上面的假设,射线连续经过的两个顶点显然都位于射线以上的一侧,因此这种情况看作没有发生穿越就可以了。由于第三点的解决方案实际上已经覆盖到这种特例,因此不需要再做特别的处理。
这种简单直观的算法通常叫做射线法或奇偶法,下面给出 JavaScript 的算法实现。
/**
* @description 射线法判断点是否在多边形内部
* @param {Object} p 待判断的点,格式:{ x: X 坐标, y: Y 坐标 }
* @param {Array} poly 多边形顶点,数组成员的格式同 p
* @return {String} 点 p 和多边形 poly 的几何关系
*/function rayCasting(p, poly) {
var px = p.x,
py = p.y,
flag = false
for(var i = 0, l = poly.length, j = l - 1; i < l; j = i, i++) {
var sx = poly[i].x,
sy = poly[i].y,
tx = poly[j].x,
ty = poly[j].y
// 点与多边形顶点重合
if((sx === px && sy === py) || (tx === px && ty === py)) {
return 'on'
}
// 判断线段两端点是否在射线两侧
if((sy < py && ty >= py) || (sy >= py && ty < py)) {
// 线段上与射线 Y 坐标相同的点的 X 坐标
var x = sx + (py - sy) * (tx - sx) / (ty - sy)
// 点在多边形的边上
if(x === px) {
return 'on'
}
// 射线穿过多边形的边界
if(x > px) {
flag = !flag
}
}
}
// 射线穿过多边形边界的次数为奇数时点在多边形内
return flag ? 'in' : 'out'}
除了射线法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下面再介绍一种回转数法。
平面中的闭合曲线关于一个点的回转数(又叫卷绕数),代表了曲线绕过该点的总次数。下面这张图动态演示了回转数的概念:图中红色曲线关于点(人所在位置)的回转数为 2。
回转数是拓扑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具有很重要的性质和用途。本文并不打算在这一点上展开论述,这需要具备相当的数学知识,否则会非常乏味和难以理解。我们暂时只需要记住回转数的一个特性就行了:当回转数为 0 时,点在闭合曲线外部(回转数大于 0 时所代表的含义,大家可以自己想一想,还是很有趣的)。
对于给定的点和多边形,回转数应该怎么计算呢?
用线段分别连接点和多边形的全部顶点。
计算所有点与相邻顶点连线的夹角。
计算所有夹角和。注意每个夹角都是有方向的,所以有可能是负值。
最后根据角度累加值计算回转数。看过前面的介绍,很容易理解 360°(2π)相当于一次回转。
思路介绍完了,下面两点是实现中需要留意的问题。
JavaScript 的数只有 64 位双精度浮点这一种。对于三角函数产生的无理数,浮点数计算不可避免会造成一些误差,因此在最后计算回转数时需要做取整操作。
通常情况下,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一个角的取值范围是 -π 到 π 这个区间,这也是 JavaScript 三角函数
Math.atan2()
返回值的范围。但 JavaScript 并不能直接计算任意两条线的夹角,我们只能先计算两条线与 X 正轴夹角,再取两者差值。这个差值的结果就有可能超出 -π 到 π 这个区间,因此我们还需要处理差值超出取值区间的情况。
这里也给出回转数法的 JavaScript 实现。
/**
* @description 回转数法判断点是否在多边形内部
* @param {Object} p 待判断的点,格式:{ x: X 坐标, y: Y 坐标 }
* @param {Array} poly 多边形顶点,数组成员的格式同 p
* @return {String} 点 p 和多边形 poly 的几何关系
*/function windingNumber(p, poly) {
var px = p.x,
py = p.y,
sum = 0
for(var i = 0, l = poly.length, j = l - 1; i < l; j = i, i++) {
var sx = poly[i].x,
sy = poly[i].y,
tx = poly[j].x,
ty = poly[j].y
// 点与多边形顶点重合或在多边形的边上
if((sx - px) * (px - tx) >= 0 && (sy - py) * (py - ty) >= 0 && (px - sx) * (ty - sy) === (py - sy) * (tx - sx)) {
return 'on'
}
// 点与相邻顶点连线的夹角
var angle = Math.atan2(sy - py, sx - px) - Math.atan2(ty - py, tx - px)
// 确保夹角不超出取值范围(-π 到 π)
if(angle >= Math.PI) {
angle = angle - Math.PI * 2
} else if(angle <= -Math.PI) {
angle = angle + Math.PI * 2
}
sum += angle
}
// 计算回转数并判断点和多边形的几何关系
return Math.round(sum / Math.PI) === 0 ? 'out' : 'in'}
也有人问到像下面这种复杂多边形有没有办法?答案是肯定的。至于为什么,就留给大家思考吧。
这是一篇可能解决困扰了 .NET 程序猿多年的文章!
首先,使用 Visual Studio 2019 创建一个 ASP.NET WEB 应用程序,直接选用了 MVC 模板。
直接发布项目,默认的设置如下图:
对于小型项目,按默认设置发布基本可满足正常运行,首次运行打开第一个页面基本在 5~6 秒(视服务器配置),其它页面的首次打开也基本在 1~2 秒完成,非首次瞬间打开。
一旦项目功能变得复杂,文件增多,会导致发布后首次运行打开第一个页面 30 秒以上,其它页面的首次打开 10 秒左右,非首次瞬间打开。
这是因为项目在发布时没有进行预编译,而是在用户访问网页时动态编译,一旦应用程序池回收,或项目文件改动,都会重新编译,再次经历缓慢的“第一次”,这是不能忍的。
于是咱们来研究一下“预编译”。
在发布页面勾选“在发布期间预编译”,这时发布会在“输出”窗口显示正在执行编译命令(编译时间会比较长):
该选项对发布后的文件结构和内容影响不大,因此对首次执行效率的提升也不大,重要的在后面。
在“高级预编译设置”窗口中:
我们针对预编译选项和合并选项分别做测试。
不勾选“允许更新预编译站点”,会致 bin 目录中生成许多 .compiled 文件,而所有 .cshtml 文件的内容都是:
这是预编译工具生成的标记文件,不应删除!
如果是 Web From 网站,.aspx/.ashx 等文件内容同上。
尝试打开网站页面,你会发现,除了项目启动后的第一个页面仍然需要 1~2 秒(无 EF),其余每个页面的首次都是瞬间打开的(EF 的首次慢不在本文讨论范围)。这让我对预编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这里偷偷地告诉你,把 Views 目录删掉也不影响网页正常打开哦~为什么不让删,咱也不敢问,咱也不敢删。
目的达到了,有一些后遗症需要解决,比如 bin 目录内杂乱无章。
选“不合并。为每个页面和控件创建单独的程序集”,结果是 bin 多出许多 App_Web_*.dll 文件。
选“将所有输出合并到单个程序集”,填写程序集名称。这时会发现“输出”窗口执行了命令:
如果程序集名称跟已有名称冲突,会发生错误:
合并程序集时出错: ILMerge.Merge: The target assembly '******' lists itself as an external reference.
查看 bin 目录,.compiled 文件还在,但 App_Web_*.dll 合并成了一个程序集。FTP 的“不合并”也是把所有 App_Web_*.dll 上传一遍,所以不存在相对于“合并”的增量发布优势。
是不是勾了“视为库组件删除(AppCode.compiled 文件)”.compiled 文件就会不见?意外之外,情理之中,bin 没有什么变化。
继续选择“将各个文件夹输出合并到其自己的程序集”,呃,bin 中文件数不降反增。
最后选择“将所有页和控件输出合并到单个程序集”,同样程序集名称不能冲突。结局令人失望,bin 中仍然一大堆 .compiled 和 App_Web_*.dll。
整理成表格:
1 | 允许更新预编译站点 aspnet_compiler.exe -v / -p \Source -u \TempBuildDir 重复发布后 bin 目录文件数:不会增多(页面不进行预编译) |
2 | 不允许更新预编译站点,不合并 aspnet_compiler.exe -v / -p \Source \TempBuildDir 重复发布后 bin 目录文件数:.compiled 不会增多,App_Web_*.dll 增多 |
3 | 不允许更新预编译站点,不合并。为每个页面和控件创建单独的程序集 aspnet_compiler.exe -v / -p \Source -c -fixednames \TempBuildDir 重复发布后 bin 目录文件数:不会增多(编译后的文件名固定,FTP 方式的部分 App_Web_*.dll 文件可能实现增量上传) |
4 | 不允许更新预编译站点,将所有输出合并到单个程序集,不勾选“视为库组件” aspnet_compiler.exe -v / -p \Source -c \TempBuildDir aspnet_merge.exe \TempBuildDir -o 程序集名称 -copyattrs AssemblyInfo.dll -a 重复发布后 bin 目录文件数:不会增多(.compiled 固定名称,App_Web_*.dll 合并为一个) |
5 | 不允许更新预编译站点,将所有输出合并到单个程序集,勾选“视为库组件” aspnet_compiler.exe -v / -p \Source \TempBuildDir aspnet_merge.exe \TempBuildDir -o 程序集名称 -copyattrs AssemblyInfo.dll -a -r 重复发布后 bin 目录文件数:不会增多(.compiled 固定名称,App_Web_*.dll 合并为一个) |
6 | 不允许更新预编译站点,将每个文件夹输出合并到其自己的程序集,前缀 aspnet_compiler.exe -v / -p \Source -c \TempBuildDir aspnet_merge.exe \TempBuildDir -prefix 前缀 -copyattrs AssemblyInfo.dll -a 重复发布后 bin 目录文件数:.compiled 不会增多,App_Web_*.dll 增多 |
7 | 不允许更新预编译站点,将所有页和控件输出合并到单个程序集 aspnet_compiler.exe -v / -p \Source -c \TempBuildDir aspnet_merge.exe \TempBuildDir -w 程序集名称 -copyattrs AssemblyInfo.dll -a 重复发布后 bin 目录文件数:.compiled 不会增多,App_Web_*.dll 增多 |
bin 目录下,页面的程序集文件(App_Web_*.dll)增多的原因是编译后的文件名不固定,发布到会导致残留许多无用的程序集文件。
相比较,如果第 3 种能实现 FTP 稳定的增量上传的话是比较完美的(还有一个缺点是:如果页面有删除,目标 bin 内对应该页面的 .compiled 和 .dll 不会删除,这跟“允许更新预编译站点”是一个情况),那么第 4 种 或第 5 种也是不错的选择(同样有缺点:执行合并比较慢)。
测试一个有 300 个页面的项目,compiler 用时约 2 分钟,merge 用时约 5 分钟,发布用时约 4 分钟。
这里有个槽点,执行预编译和合并是佛系的,CPU 和磁盘使用率永远保持在最低水平。
所以如果是要经常修改的项目,那么建议选择“不合并”的第 3 种发布方式:
“视为库组件(删除 AppCode.compiled 文件)”:移除主代码程序集(App_Code 文件夹中的代码)的 .compiled 文件。 如果应用程序包含对主代码程序集的显式类型引用,则不要使用此选项。
补充:
不允许更新预编译站点发布后,因为前端页面没有内容,因此无法单独修改发布(单独发布一个页面后,在访问时不会生效!),只能全站发布,耗时较长;bin 目录有变动将导致使用 InProc 方式存储的 Session 丢失。
预编译的另一个优点是可以检查 .aspx / .cshtml 页面 C# 部分的错误(特别是命名空间和路径引用)。
改为预编译发布后,可以将服务器上残留的 .master / .ascx / .asax 删除,但不能删除 .aspx / .ashx /.config 等。
VS 发布到 FTP 经常会遗漏一些页面文件,不合并时会遗漏独立文件,合并后也会遗漏合并后的 .dll 的文件,合并的好处就是方便检查是否完全上传发布。
慎选“在发布前删除所有现有文件”!一旦勾选发布,世界就清静了,所有网友上传的图片附件以及网站运行产生的其它文件,消失得无影无踪。不管发布到文件系统还是发布到 FTP 都一样。当然,如果是先发布到文件系统,再通过 FileZilla 等 FTP 软件上传到服务器的,建议勾选此项。
.NET Core 应用程序部署:https://docs.microsoft.com/zh-cn/dotnet/core/deploying/index
由于上传文件时 bin 目录文件较多,理论上 bin 目录内的文件有任何改动都会重启应用池,而且 VS 是单线程上传的,导致期间网站访问缓慢,服务器 CPU 升高,我的做法是:发布到文件系统,再使用专用 FTP 工具上传,上传用时约半分钟(如果大小不同或源文件较新则覆盖文件)。还嫌慢?那就打包上传,解压覆盖。
关于本文研究对象的官方解释:高级预编译设置对话框
出现“未能加载文件或程序集“***”或它的某一个依赖项。试图加载格式不正确的程序。”的问题时,先用改用 Debug 方式发布会报详细错误,一般是 .aspx 等客户端页面有 C# 语法问题,注意提示报错的是 /obj/ 目录下的克隆文件,应更改原文件。排除错误后关闭所有页面,再使用 Release 方式发布。
2025年9月补充:因预编译发布后生成的文件时间都是系统最新时间,通过 FTP 上传到服务器时都会覆盖文件,可能导致杀毒软件进程 MsMpEng.exe 占用 CPU 过高。尝试选择不进行预编译,即取消“发布期间预编译”前的勾,这样发布的的文件时间都是文件本身的最后修改时间,重复发布不会更新这个时间,而且 bin 目录中也不会出现大量编译后的文件。这样通过 FTP 上传时只要设置“大小不同且文件较新则覆盖”就不会重复上传文件了,杀毒软件的工作量就能大大减少。缺点就是本文开头说的,每个页面的第一次打开会比较慢,而是非常慢。所以仍然需要勾选“发布期间预编译”,同时勾上“允许更新预编译站点”,这样 bin 目录中不会发现很多文件(合并不合并都一样),打开每个页面的第一次耗时也能在接受范围内。

在 Global.asax 的 Application_Start() 方法中添加以下代码,作用是在应用程序启动时预先访问一遍所有动态页面,办法虽土,但很有效。
本代码适合 Web Forms 项目,不适合 MVC 项目;修改代码中的 domain 值为真实的网站域名
代码整理中……
在 IIS 中设置应用程序池最长时效或永不过期,则效果更佳。
在应用程序池中选中网站对应的应用程序池,在右侧“操作”窗口中选择“正在回收...”
取消“固定间隔”框中的所有选项,确定。
实践证明,近 200 个动态页面一次性访问需要耗时近 10 分钟,发布后 10 分钟内无法正常浏览网站是同样是无法忍受的。因此更改方案为:
做一个 Winform 应用程序来定时访问这些页面,30 秒一个,一个半小时能完成一个循环,对正常浏览的影响非常小。

《SQL Server 2012 数据库服务搭建流程》
安装 .net 3.5 并重启!
知识一、安装,选 64 位版本,安装功能:
实例:数据库引擎服务及子项全选,其它暂时用不到
共享:管理工具-完整
知识NN、若实例安装到其它磁盘,确保目录有“NETWORK SERVICE”权限!!!
知识二、卸载,参:http://technet.microsoft.com/zh-cn/library/hh231731.aspx
必须严格按照说明卸载,否则会出现卸载不干净,重装装不上的问题。
若不幸遇上 0x851A001A,参:http://social.msdn.microsoft.com/Forums/zh-CN/8f4d5cf8-4ab8-4a37-81df-7c294f994515/sql-server-2012-install-error-851a001a
用户名好像是:NT Service\MSSQLSERVER
知识三、18456错误:
服务器身份验证:SQL Server 和 Windows 身份验证模式
具体设置在:SSMS - Windows 身份验证模式 登录后 - 对象资源管理器 - 选中当前服务器 - 右键属性 - 安全性
SQL Server 配置管理器 - SQL Server 服务 - 重启
知识四、修改端口:
SQL Server 配置管理器 - SQL Server 网络配置 - 相应实例的协议 - TCP/IP - IP 地址 - 将所有1433改掉
SQL Server 配置管理器 - SQL Server 服务 - 重启
知识五、sa - 登录 - 禁用
知识六、维护计划:
开启 SQL Server 代理,并在服务里设置自动(延时)
SSMS - 当前服务器 - 管理 - 维护计划 - 右键 维护计划向导 每天4:03:02
工具箱-拖入:收缩数据库-重新组织索引-重新生成索引-更新统计信息-清除历史记录-备份数据库(完整)-“清除维护”任务
编辑每项任务,在“所有用户数据库”中勾选“忽略未处理联机状态的数据库”,这是关键,如果不勾选,一旦某个数据库被设置为脱机,备份就会出错。
在新建的维护计划上右键,执行,完成以后,右键“查看历史记录”,如有错误作相应修改
完整备份+差异备份方式:http://www.cnblogs.com/zhangq723/archive/2012/03/13/2394102.html 从“下面我来讲一下”开始做
需要开放远程连接的,在防火墙设置允许通过的程序,如:
D:\Program Files\Microsoft SQL Server\MSSQL12.MSSQLSERVER\MSSQL\Binn\sqlservr.exe
创建或还原数据库
一、(还原时)改:
常规 - 目标 - 数据库(B)
文件 - 表格“还原为”列 - 改文件名如:dbTest.mdf / dbTest_log.ldf
二、(还原时)dbTest - 安全性 - 用户 - 删除原用户,默认那些用户不要删
三、(还原后)属性 - 文件 - 数据库文件 - 逻辑名称,初始大小全是0
如不需要日志,则:属性 - 选项 - 恢复模式 - 简单
四、安全性 - 登录名 - 新建登录名:
常规 - 填写登录名 - SQL Server 身份验证 - 取消“强制实施密码策略” - 默认数据库
用户映射 - 映射对应数据库 - 勾:db_owner / public (若只读则勾:db_datareader / public)
用户映射确定后再检查一次,第一次有可能未设置成功

在开发微信中的网页时,会遇到一些域名相关的配置:
① 公众号设置 - 功能设置 - 业务域名
② 公众号设置 - 功能设置 - JS接口安全域名
③ 接口权限 - 网页授权获取用户基本信息
④ 商户平台 - 产品中心 - 开发配置 - JSAPI支付授权目录
⑤ 小程序 - 开发 - 开发设置 - 业务域名
⑥ 公众号开发 - 基本设置 - IP白名单
第①种 业务域名:相对不重要,只是用来禁止显示“防欺诈盗号,请勿支付或输入qq密码”提示框,可配置 3 个二级或二级以上域名(个人理解是“非顶级域名”,即填写了 b.a.com 的话,对 c.b.a.com 不起作用,待测)。
我们网站的域名和公众号是没有绑定关系的,那么你在打开一个(可能是朋友分享的)网页时,跟哪个公众号的配置去关联呢,答案是 JS-SDK。
测试结果:由于一个月只有3次修改机会,这次先测二级域名,有效;再测顶级域名,有效;删除所有,仍有效。所以应该是缓存作用。过几天再试,然后下个月先测顶级域名,来确定直接填写顶级域名是否对所有二级域名有效。
第②种 JS接口安全域名:是配置所配置的域名下的网页可调用 JS-SDK。可配置 5 个一级或一级以上域名(个人理解是“任何级域名”,即填写了 b.a.com 对 c.b.a.com 也有效,但对 c.z.a.com 无效,待测。如果我们拥有顶级域名对应网站的控制权(上传验证文件到网站根目录),直接填写顶级域名即可)。
使用 JS-SDK 的每个网页都必须注入配置信息(wx.config),而之前必须获取 jsapi_ticket,jsapi_ticket api 的调用次数非常有限,必须全局缓存。而获取 jsapi_ticket 之前必须先获取 access_token,同样需要全局缓存。所以,我们专门做个接口,功能是传入需要使用 JS-SDK 的网页的 url,输出 wx.config 需要用到的配置信息,来实现在不同网页(网站)使用 JS-SDK。
第③种 网页授权域名:这是已认证的服务号才能享有的特权,主要作用是获取用户在该服务号中的 openid 和 unionid。可配置 1 个 2 个回调域名(可填写任意级别的域名,但仅对该域名的网页(网站)有效,若填写了 a.com 对 b.a.com 是无效的)。
因此,如果我们需要在不同二级域名甚至不同顶级域名下的网页(以下称之为活动页面)实现用户授权,需要做一个统一的代理授权页面(回调域名当然是填写这个页面所在的域名),引导用户依次打开:微信授权页面 - 代理授权页面 - 活动页面,根据开发说明文档,具体实现如下:
当用户第一次打开活动页面时,引导打开微信授权页面(https://open.weixin.qq.com/connect/oauth2/authorize),其中参数 redirect_uri 指定回调地址,即代理授权页面地址,参数 state 指定活动页面地址。微信授权页面返回 code 和 state,code 作为换取网页授权 access_token 的票据。到这一步,本来可以由代理授权页面直接拿这个 code 去换取 access_token、openid 和 unionid 了,但是由于当前用户还在 302 重定向过程中,将这些信息带入到活动页面时势必导致信息泄露,所以这里将 code 追加到 state 指定的网址上后重定向到活动页面,活动页面拿到 code 再通过服务器端向代理授权页面所在服务器请求 openid 和 unionid,并将它们保存于 Session 中视为用户登录。这样,服务号的 appid 和 secret 也能得到保护。代理授权页面请求的微信服务器接口地址是 https://api.weixin.qq.com/sns/oauth2/access_token。
注:网页授权 access_token 不同于 JS-SDK 中使用的全局唯一接口调用凭据 access_token,没有请求次数限制。
流程既然通了,实现逻辑可以这样设定:
活动页面首先判断 Session 中是否有 openid 或 unionid,若有表示已授权登录;没有再判断地址栏是否有 code 参数,若有则调用代理授权页面所在服务器的接口,用 code 换 openid 和 unionid;没有则直接重定向到代理授权页面,带上 state。用 code 换 openid 和 unionid 时若成功则保存至 Session,若失败则仍然重定向到代理授权页面,带上 state,特别注意 state 中的活动页面地址确保没有 code 参数。
第④种 JSAPI支付授权目录:涉及到微信支付时用到,顾名思义是固定某一个网站内的某个目录,以“/”结尾。最多可添加 5 个。如果支付页面在目录 https://www.a.com/b/ 下,那么可以填写 https://www.a.com/b/ 或 https://www.a.com/(建议后者),暂未测试填写 https://a.com/ 会不会起作用。涉及支付安全,建议设置支付页面的最深一层不可写的目录,以防目录内被上传后门文件带来的安全隐患。
第⑤种 小程序业务域名:任何需要在小程序的 web-view 组件中打开的网页,都必须配置小程序业务域名,限制 20 个。该域名要求必须 https,可填入“任何级域名”(建议填顶级域名,即填写了 a.com 对 b.a.com 也有效。如果我们拥有顶级域名对应网站的控制权(上传验证文件到网站根目录),直接填写顶级域名即可)。
第⑥种 IP白名单:仅填写管理全局 access_token 的中控服务器的 IP。
总结:在上述自定义接口部署完成后,如果微信中的网页想获取用户的 unionid,则不需要配置域名,直接使用统一的代理授权即可;如果需要使用 JS-SDK 功能,如分享、上传等等,则需要配置 JS 接口安全域名;如果有表单,最好配置一下业务域名。
本文系个人经验总结,部分结果未经证实,欢迎指正!QQ:940534113

最近开发了一款 iPhone 客户端应用,提交到 App Store,被拒绝(Rejected)。然后修复问题后再次提交,仍然被拒绝,奇怪的是 Resolution Center 中的拒绝原因跟上次一模一样。
幸好我在应用中做了记录客户端信息的功能,查看后发现,IP 来自“美国Apple公司”的启动版本竟然是第一次提交的版本。于是我登录 iTunes Connect 跟苹果客服联系,对方回复他们打开的确实是有问题那个版本。
正当迷茫之时,无意中在 iTunes Connect 看到 Binary Details 这个按钮,点进去一看明白了。原来,虽然我在 Xcode 中重新上传了源文件,但是这里看到的仍然是旧版本。于是我点右上角的“Reject This Binary”按钮,重新通过 Xcode 上传源代码,过会儿再进入 Binary Details 查看,还是没有变化。苦恼中。
是不是 Xcode 中要做什么处理呢?我是新手,只知道点菜单栏上的三角形按钮是调试,具体要怎么使用 Debug / Release / Run / Test / Profile / Analyze / Archive 还真是不太明白,于是对这些功能一阵乱点,意外发现 Organizer 的 Archives 中项目的 Creation Data 变成了刚才的时间,而且下面也多了一条记录,赶紧 Distribute!
一柱香后再回头去看看 Binary Details,终于看到新版本的信息了。
Waiting For Review 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