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整理,仅供参考。具体规格请以官方发布为准。
表格于 2025 年 11 月整理更新。
个人整理,仅供参考。具体规格请以官方发布为准。
![]() | ![]() | ![]() | ![]() | ![]() | ![]() | ![]() | |
|---|---|---|---|---|---|---|---|
| 名称 | 万兆路由器BE10000 | BE7000 | BE6500 Pro | BE6500 | 全屋 BE3600 Pro 套装 | 全屋 BE3600 Pro 网线版 | BE10000 Pro |
| 型号 | 主:RN04 子:RN01 | 主:RP01 子:RP03 | |||||
| 上市时间 | 2022.10 | 2023.5 | 2023.10 | 2024.8 | 2024.10 | 2025.5 | 2025.9 |
| 处理器 | Qualcomm 四核 A73 2.2GHz | Qualcomm 四核 A73 1.5GHz | Qualcomm 四核 A53 1.5GHz | Qualcomm 四核 A53 1.1GHz | 主/子: 高通 IPQ5312 四核 1.1GHz | 主/子: Qualcomm Dragonwing N7 | Qualcomm A7 四核 1.8GHz |
| 内存 | 2GB | 1GB | 1GB | 512MB | 主/子:512MB 一说子是 128MB | 主:512MB 子:256MB | 2GB |
| 频段 | 2.4GHz、5.2GHz、5.8GHz | 2.4GHz、5GHz | 2.4GHz、5GHz | 2.4GHz、5GHz | 2.4GHz、5GHz | 2.4GHz、5GHz | 2.4GHz、5.2GHz、5.8GHz |
| 组网 | 混合 Mesh | 混合 Mesh | 混合 Mesh | 混合 Mesh | 混合 Mesh | AC + AP | AI Mesh |
| 天线 | 12根高增益天线 + 12路信号放大器 + NFC内置天线 | 7根外置高增益WiFi天线 + 1根内置高增益WiFi天线 + NFC内置天线 | 6根高增益WiFi内置天线 + 1根蓝牙内置天线 + 1根NFC内置天线 | 6根外置高增益Wi-Fi天线 | 主/子:4根内置天线 | 主:无 子:2根内置双频天线 | 12根高增益天线 + 12路信号放大器 |
| 中枢网关 | 不支持 | 不支持 | 支持 | 不支持 | 主:支持 子:不支持 | 主:支持 子:不支持 | 支持 |
| 蓝牙网关 | 不支持 | 不支持 | 蓝牙 Mesh 1.0 100 台 + 蓝牙 100 台 升级固件后支持蓝牙 Mesh 2.0 | 蓝牙 Mesh 1.0 | 蓝牙 Mesh 1.0 200 台 + 蓝牙 100 台 | 主:不支持 子:蓝牙 Mesh 2.0 | 蓝牙 Mesh 2.0 200 台 + 蓝牙 100 台 |
| 散热 | 主动散热 | 自然散热 | 自然散热 | 自然散热 | 自然散热 | 主:自然散热 子:主动散热 | 主动散热 |
| 接口 | 4×2.5G 1×10G 1×10G SFP+ 1×USB 3.0 | 4×2.5G 1×USB 3.0 | 4×2.5G | 4×2.5G | 主/子: 1×2.5G 3×1G | 主:5×2.5G 子:2×2.5G | 4×2.5G 2×10G 1×M.2 1×USB 3.0 |
| Wi-Fi | Wi-Fi 7 | Wi-Fi 7 | Wi-Fi 7 | Wi-Fi 7 | Wi-Fi 7 | 主:无 子:Wi-Fi 7 | Wi-Fi 7 |
| 价格 | 最新价格 | 最新价格 | 最新价格 | 最新价格 | 最新价格 | 最新价格 | 最新价格 |
表格于 2025 年 10 月整理更新。
如果只考虑支持蓝牙 Mesh 2.0,那么有 BE3600 Pro 网线版 和 BE10000 Pro 可选,搭配其它 Mesh 路由器实现全屋 Wi-Fi 7 覆盖,搭配其它中枢网关或从网关设备实现全屋蓝牙 Mesh 2.0 覆盖。
如果考虑用 Xiaomi 中枢网关 来部署独立的中枢架构,那么选择路由器就没有限制了。
名称中带有“全屋”字样的通常以子母套装形式出售,子母路由配置通常不同。购买两台一模一样的普通 BE 路由器,就相当于组建了一套“不分子母”的 Mesh 套装。
名称中带有“Pro”字样的通常具备中枢网关功能。
使用 JS 根据屏幕宽度来计算页面尺寸和字体大小并不是一个好办法。
rem 单位是跟随网页根元素的 font-size 改变而自动改变的,是一个相对的长度单位,非常适合在不同手机界面上自适应屏幕大小。
一般的手机浏览器的默认字体大小为 16px。即:
:root { font-size: 16px; } /* 在 HTML 网页中,:root 选择器相当于 html */也就是说,如果我定义一个宽度为 1rem,那么它的实际宽度为 16px。反过来说,如果设计稿宽度为 1000px,那么相当于 1000÷16=62.5rem。因此,我们设置一个 62.5rem 的宽度,即可正常显示 1000px 的设计效果。
为了适应不同屏幕尺寸的手机,只需按比例换算更改 :root 的 font-size 即可。这个比例是由“窗口宽度 ÷ 设计稿宽度”得到的,姑且称它为“窗设比”。
以 iPhone X 逻辑宽度 375px 为例,设计稿宽度 1000px 时,窗设比为:0.375。:root 的 font-size 将会被重置为 16 * 0.375 = 6px。上面的 62.5rem 宽度将对应 iPhone X 宽度为 62.5 * 6 = 375px,正好是屏幕逻辑宽度。
根据这个思路,理论上,我们只需要使用 CSS 将 :root 的 font-size 设置为 1px,然后使用 JS 重置为与“窗设比”相乘的积(本例中将被重置为 0.375px)。这样,我们可以不通过换算,只需要更改单位,将设计稿中的 500px 直接写入到 CSS 为 500rem,即可实现在 iPhone X 上显示逻辑宽度为(500 * 0.375 =)187.5px,即设计稿中的 1/2 宽度对应到屏幕上 1/2 的宽度。
实际上,部分安卓手机(如华为某旗舰机)不支持 :root 的 font-size 小于 12px,其它一些浏览器也会出现小于 12px 的文字以 12px 显示。
为了避免在任何环节出现小于 12px 的 font-size 值,且不增加设计稿尺寸到 CSS 数值的换算难度,我们设计了以下思路:
约定“设样比(设计稿的 px 值与 CSS 的 rem 值的比)”为 100;
使用 JS 将 :root 的 font-size 重置为“设样比”与“窗设比(窗口宽度 ÷ 设计稿宽度)”的乘积;
计算 CSS 时的 rem 值只需从设计稿中获取 px 值再除以“设样比”100 即可。
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不用要求设计师必须按多少尺寸来设计,当然按主流尺寸来建议是可行的。
完整代码(jQuery 版):
<!DOCTYPE html>
<html lang="zh-cn">
<head>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 initial-scale=1, maximum-scale=1, user-scalable=0" />
<title>Index</title>
<style>
body { margin: 0; text-align: center; }
#app { margin: 0 auto; background-color: #EEE; display: none; }
/* 长度计算方法:从设计稿获得长度(例如 160px),除以 px2rem 值(本例为 100),得到 1.6rem */
.whole { background-color: #D84C40; width: 10rem; }
.half { background-color: #3296FA; width: 5rem; }
.half2 { background-color: #3296FA; width: 5rem; margin-left: 5rem; }
</style>
</head>
<body>
<div id="app">
<div class="whole">100%</div>
<div class="half">50%</div>
<div class="half2">50%</div>
</div>
<script src="https://cdn.bootcdn.net/ajax/libs/jquery/3.5.1/jquery.min.js"></script>
<script>
// [函数] 重置尺寸
function fn_resize() {
// 设计稿宽度(px)
var designsWidth = 1000;
// 约定的“设计稿 px 值与 CSS rem 值的比”,为方便计算,一般无需改动
var px2rem = 100;
// 限制 #app 的最大宽度为设计稿宽度
$('#app').css('max-width', designsWidth).css('min-height', $(window).height());
// 重置 :root 的 font-size
var appWidth = Math.min($(window).width(), designsWidth);
$(':root').css('font-size', px2rem * appWidth / designsWidth);
$('#app').show();
}
// 页面加载完成后重置尺寸
$(fn_resize);
// 改变窗口大小时重置尺寸
$(window).resize(fn_resize);
</script>
</body>
</html>完整代码(Vue2 版):
<!DOCTYPE html>
<html lang="zh-cn">
<head>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 initial-scale=1, maximum-scale=1, user-scalable=0" />
<title>Index</title>
<style>
body { margin: 0; text-align: center; }
#app { margin: 0 auto; background-color: #EEE; }
/* 长度计算方法:从设计稿获得长度(例如 160px),除以 px2rem 值(本例为 100),得到 1.6rem */
.whole { background-color: #D84C40; width: 10rem; }
.half { background-color: #3296FA; width: 5rem; }
.half2 { background-color: #3296FA; width: 5rem; margin-left: 5rem; }
</style>
</head>
<body>
<div id="app" v-bind:style="{ maxWidth: designsWidth + 'px', minHeight: appMinHeight + 'px' }" style="display: none;" v-show="appShow">
<div class="whole">100%</div>
<div class="half">50%</div>
<div class="half2">50%</div>
<div>appWidth: {{ appWidth }}</div>
</div>
<script src="https://cdn.jsdelivr.net/npm/vue@2"></script>
<script>
var app = new Vue({
el: '#app',
data: {
// 设计稿宽度(px)
designsWidth: 1000,
// 约定的“设计稿 px 值与 CSS rem 值的比”,为方便计算,一般无需改动
px2rem: 100,
// #app 的 width
appWidth: 0, // 勿改
appMinHeight: 0, // 勿改
appShow: false, // 勿改
},
mounted: function () {
// 页面加载完成后重置尺寸
this.fn_resize();
const that = this;
// 改变窗口大小时重置尺寸
window.onresize = () => {
return (() => {
console.log('RUN window.onresize()');
that.fn_resize();
})();
};
},
watch: {
// 侦听 appWidth 更改 root 的 font-size
appWidth: function () {
console.log('RUN watch: appWidth');
var root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html")[0];
root.style.fontSize = (this.px2rem * this.appWidth / this.designsWidth) + 'px';
this.appShow = true;
}
},
methods: {
fn_resize: function () {
console.log('RUN methods: fn_resize()');
this.appWidth = Math.min(document.body.clientWidth, this.designsWidth);
this.appMinHeight = document.documentElement.clientHeight;
}
}
});
</script>
</body>
</html>完整代码(Vue3 版):
<!DOCTYPE html>
<html>
<head>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 initial-scale=1, maximum-scale=1, user-scalable=0" />
<title>Index</title>
<style>
body { margin: 0; text-align: center; }
#app > div { display: none; margin: 0 auto; background-color: #EEE; }
/* 长度计算方法:从设计稿获得长度(例如 160px),除以 px2rem 值(本例为 100),得到 1.6rem */
.whole { background-color: #D84C40; width: 10rem; }
.half { background-color: #3296FA; width: 5rem; }
.half2 { background-color: #3296FA; width: 5rem; margin-left: 5rem; }
</style>
</head>
<body>
<div id="app">
<div style="display: none;" v-bind:style="{ maxWidth: designsWidth + 'px', minHeight: appMinHeight + 'px', display: appShow ? 'block' : 'none' }">
<div class="whole">100%</div>
<div class="half">50%</div>
<div class="half2">50%</div>
<div>appWidth: {{ appWidth }}</div>
</div>
</div>
<script src="https://cdn.jsdelivr.net/npm/vue@3"></script>
<script>
const app = Vue.createApp({
data: function () {
return {
// 设计稿宽度(px)
designsWidth: 1000,
// 约定的“设计稿 px 值与 CSS rem 值的比”,为方便计算,一般无需改动
px2rem: 100,
// #app 的 width
appWidth: 0, // 勿改
appMinHeight: 0, // 勿改
appShow: false, // 勿改
}
},
mounted: function () {
// 页面加载完成后重置尺寸
this.fn_resize();
const that = this;
// 改变窗口大小时重置尺寸
window.onresize = () => {
return (() => {
console.log('RUN window.onresize()');
that.fn_resize();
})();
};
},
watch: {
// 侦听 appWidth 更改 root 的 font-size
appWidth: function () {
console.log('RUN watch: appWidth');
var root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html")[0];
root.style.fontSize = (this.px2rem * this.appWidth / this.designsWidth) + 'px';
this.appShow = true;
}
},
methods: {
fn_resize: function () {
console.log('RUN methods: fn_resize()');
this.appWidth = Math.min(document.body.clientWidth, this.designsWidth);
this.appMinHeight = document.documentElement.clientHeight;
}
}
});
const vm = app.mount('#app');
</script>
</body>
</html>示例中 CSS 初始 :root 的 font-size 为 16px(一个较小值,防止页面加载时瞬间出现大号文字影响用户体验),经过 fn_resize 后,:root 的 font-size 被设置为(100 * 375 / 1000 =)37.5px(iPhone X 中),那么宽度为 1000px 的设计稿中的 500px 换算到 CSS 中为 5rem,也即 37.5 * 5 = 187.5px,就是 iPhone X 的屏幕宽度的一半。
示例中 id 为 app 的 div 是用来在 PC 浏览器中限制页面内容最大宽度的(类似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文章),如果网页不需要在 PC 端显示,jQuery 版代码中的 $('#app').width() 可以用 $(window).width() 来代替。
这个 div#app 一般设计有背景色,用于在宽度超过设计稿的设备上显示时区别于 body 的背景。但是当网页内容不超过一屏时,div#app 高度小于窗口,示例中与 appMinHeight 相关的代码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示例中 div#app 隐藏/显示相关代码用于解决在页面加载初期由于 font-size 值变化引起的一闪而过的排版错乱。

最后补充一点,如果改变窗口大小时涉及执行耗时的操作,为避免页面卡顿,可以参考这篇文章添加函数防抖:https://xoyozo.net/Blog/Details/js-function-anti-shake
Orbi 型号命名规则:
套装:RBK
主体:RBR
分身:RBS、RBW 等
套装对比:
CPU | 高通 IPQ4019 四核 717MHz | 四核 710MHz | ||||
ROM | 128MB | - | - | - | - | - |
内存 RAM | 256MB DDR3 | 512MB | ||||
闪存 Flash | - | 256MB | 4GB | |||
包装内容 | 2 个(不分子母) | 1 个 RBR10 1 个 RBS10 | 1 个 RBR20 1 个 RBS20 | 1 个 RBR40 1 个 RBW30 插墙式 | 1 个 RBR40 1 个 RBS40 | 1 个 RBR50 1 个 RBS50 |
速度 | AC1300 双频段 1300Mbps 电力线 1000M 有线 | AC1200 双频段 2.4GHz 300Mbps+5GHz 866Mbps | 三频段 AC2200 本体 AC2200 分身 (866回程+866+400Mbps) | 三频段 AC3000 本体 AC3000 分身 (1733回程+866+400Mbps) | ||
本体端口 | 每个主机 3 个 WAN/LAN 自适应以太网端口 | 1 WAN & 1 LAN | 1 WAN & 1 LAN | 1 WAN & 3 LAN | 1 WAN & 3 LAN & 1 USB 2.0 | |
分身端口 | - | 2 LAN | - | 4 LAN | 4 LAN & 1 USB 2.0 | |
天线 | 4根 | 6根 | ||||
以太网回程 | 支持 | 支持 | ||||
Daisy Chain Topology 菊花链 | 支持 | |||||
Beamforming 波束成形 | 支持 | |||||
MU-MIMO | 支持 | |||||
802.11k/v 快速漫游 | 支持 | |||||
802.11r 快速漫游 | 不支持 | |||||
802.11ax(Wi-Fi 6) | 不支持 | |||||
AP 模式 | 不支持 | 支持 | ||||
关闭 WiFi 双频合一 | 原厂不支持,小米和 RBK50 可通过修改实现,分离后有线回程可能会失效 | |||||
IPv6 | 支持 | |||||
带机量 | 248 | |||||
覆盖范围 | - | 418 平方米 | 250 平方米 | 200 平方米 | 250 平方米 | 350 平方米 |
官网价 | 229.99 美元 | - | - | - | - | |
京东自营 | ||||||
京东旗舰店 | - | |||||
天猫旗舰店 | - | |||||
其它天猫店 | 969 苏宁易购 | - | RBK30:1288 | RBK40:1699 | - | |
优势 | 管理功能丰富。 配合米家APP 设置小米智能家居设备入网时,无需手动输入密码,入网更便捷。 网口盲插,不分子母。后续再扩展两个分身时可直接购买套装充当两个分身,相对于 Orbi 购买两个分身要节省成本。 | 三频。 性能稳定。 大内存 | ||||
分体价格:
本体 RBR20:599
本体 RBR40:999
本体 RBR50:999 活动
分身 RBS20:699
分身 RBW30 插墙:999
分身 RBS40:1099
分身 RBS50:1449
分身 RBS50Y 室外:未知
价格采自2019年8月
主体/分身 匹配:
分身 RBS20 可作为 RBR20, RBR40 or RBR50 的卫星
分身 RBW30 可作为 RBR40 or RBR50 的卫星
分身 RBS40 可作为 RBR40 or RBR50 的卫星
分身 RBS50 可作为 RBR50 的卫星
分身 RBS50Y 可作为 RBR50 or RBR40 or SRR60 的卫星

RBK13 = 1个 RBR10 + 2个 RBS10
RBK20 = 1个 RBR20 + 1个 RBS20
RBK23 = 1个 RBR20 + 2个 RBS20
RBK30 = 1个 RBR40 + 1个 RBW30
RBK33 = 1个 RBR40 + 2个 RBW30
RBK40 = 1个 RBR40 + 1个 RBS40
RBK43 = 1个 RBR40 + 2个 RBS20
RBK44 = 1个 RBR40 + 3个 RBS20
RBK50 = 1个 RBR50 + 1个 RBS50
RBK53 = 1个 RBR50 + 2个 RBS50
扩展阅读:Mesh 路由器有线回程布线方案
前日(2010年4月12日),微软正式发布了 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相信这是个让众多微软开发者们心情激动的一天吧。至于 VS是啥米东东之类的就不再解释了,相关人员请移步维基百科。
微软称 Visual Studio 2010 集成开发环境(IDE)的界面被重新设计和组织,变得更加清晰和简单。新的 IDE 更好的支持了多文档窗口以及浮动工具窗,并且对于多显示器的支持也有所增强。IDE的外壳使用 WPF 重写,内部使用 MEF 重新设计,以提供比先前版本更好的扩展性。
VS2010 的版本较之前版本有所不同,取消了标准版、团队版命名方式等,而采用跟 Window 7 一致的:
| 产品功能 | Professional (专业版) | Premium (高级版) | Ultimate (旗舰版) |
| 测试和诊断 | ≈ | ≈ | √ |
| 测试工具 | ≈ | ≈ | √ |
| 集成开发环境 | √ | √ | √ |
| 数据库开发 | ≈ | √ | √ |
| 开发平台支持 | √ | √ | √ |
| 体系结构和建模 | × | ≈ | √ |
| Lab Management | × | × | √ |
| Team Foundation Server | ≈ | ≈ | √ |
| MSDN 订阅 | ≈ | ≈ | √ |
| 价格 | $1,199 | $5,469 | $11,899 |
(注:√ 支持 × 不支持 ≈ 部分支持)
“只选贵的”符合天朝国情。许多大侠认为官方下载的肯定是未破解的,那是您的错,其实微软也是一只河蟹,记住一个公式:Trial(测试版)+ Key(序列号)= 正式版
分卷下载:(下载后双击part1.exe解压为 VS2010UltimTrial.iso)
VS2010UltimTrialCHS_4PartsTotal.part1.exe 官网下载 迅雷下载
VS2010UltimTrialCHS_4PartsTotal.part2.rar 官网下载 迅雷下载
VS2010UltimTrialCHS_4PartsTotal.part3.rar 官网下载 迅雷下载
VS2010UltimTrialCHS_4PartsTotal.part4.rar 官网下载 迅雷下载
完整镜像下载: X16-60997VS2010UltimTrialCHS.iso 官网下载 迅雷下载
CRC: 0x3DB619A0
SHA-1: 0x8BA7308E1F74AEE8DE6094CE04F78CD21486608D
分卷下载:(下载后双击part1.exe解压为 VS2010UltimTrial.iso)
VS2010UltimTrial_4PartsTotal.part1.exe 官网下载 迅雷下载
VS2010UltimTrial_4PartsTotal.part2.rar 官网下载 迅雷下载
VS2010UltimTrial_4PartsTotal.part3.rar 官网下载 迅雷下载
VS2010UltimTrial_4PartsTotal.part4.rar 官网下载 迅雷下载
完整镜像下载: X16-42552VS2010UltimTrial1.iso 官网下载 迅雷下载
CRC: 0x8095c67f
SHA-1: 0x8371f6a8d090063fcc320617e94854374633df3c
钥匙:YCFHQ-9DWCY-DKV88-T2TMH-G7BHP(需刮开才能看到,显示器刮坏请找经销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