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26)

功能主动推送方式主动拉取方式
接口规范由数据终端提供接口,数据源端调用接口推送数据由数据源端提供接口,数据终端调用接口拉取数据
定时器由推送方(数据源端)实现由拉取方(数据终端)实现
缓存在不影响正常运行的情况下,数据源端可不做缓存,实时获取并推送数据,消耗资源过大时做缓存数据源端需要做缓存,以避免终端频繁拉取。若因参数值过多而致缓存过大时,应按调用方标识限制接口调用频次
截断标志数据源端记录最后一次推送的数据ID,并在下一次推送时判断此标识往后推送数据数据终端记录最后一次拉取的数据ID,并在下次一拉取时传递给数据源端
日志与故障排查双方都需要保留日志双方都需要保留日志
在有一个数据源端和多个数据终端的系统中

优点:无

缺点:数据源端需要依据不同的数据终端提供的接口规范推送数据,若这些数据终端要求的推送间隔时间不致,则会使用定时器和缓存实现更为复杂

优点:所有终端使用统一的接口规范,数据拉取间隔时间由终端自由决定

缺点:无

在有多个数据源端和一个数据终端的系统中

优点:所有数据源端使用统一的接口规范,数据推送间隔时间由数据源端自由决定

缺点:无

优点:无

缺点:数据终端需要依据不同的数据源端提供的接口规范拉取数据


xoyozo 3 年前
7,182

iPhone 或安卓上传的照片,可能因横向或纵向拍摄,导致上传后照片显示成 90 度、180 度、270 度角旋转,使用 C# 处理该照片时同样会遇到相同的问题。

解决的方案:

客户端使用 base64 显示图片,可按正常方向显示,且不通过服务端即时显示。关键代码:

$('#file_input').change(function (e) {
    if (e.target.files.length == 0) { return; }
    // file 转换为 base64
    var reader = new FileReader();
    reader.readAsDataURL(e.target.files[0]);
    reader.onload = function (event) {
        $('#myImg').attr('src', event.target.result).css({ width: 'auto', height: 'auto' });
    }
});
$('#myImg').on('load', function () {
    console.log('图片加载完成')
});

但 base64 字符串传递到服务端受请求大小限制(一般比直接 POST 文件要小)。所以显示图片的同时应即时使用 POST 方式上传图片(如 jquery.fileupload.js)。

当然如果是在微信中打开网页,使用 JS-SDK 的 wx.chooseImage() 返回的 localId 也可以在 <img /> 中正常显示,然后使用 wx.uploadImage() 上传到微信服务器并获取 serverId,在通过获取临时素材接口取回图片文件。

服务端如果需要处理该图片(缩放、裁切、旋转等),需要先读取照片的拍摄角度,旋正后,再进行处理,相关 C# 代码:

/// <summary>
/// 调整照片的原始拍摄旋转角度
/// </summary>
/// <param name="img"></param>
/// <returns></returns>
private Image ImageRotateFlip(Image img)
{
    foreach (var prop in img.PropertyItems)
    {
        if (prop.Id == 0x112)
        {
            switch (prop.Value[0])
            {
                case 6: img.RotateFlip(RotateFlipType.Rotate90FlipNone); break;
                case 3: img.RotateFlip(RotateFlipType.Rotate180FlipNone); break;
                case 8: img.RotateFlip(RotateFlipType.Rotate270FlipNone); break;
            }
            prop.Value[0] = 1;
        }
    }
    return img;
}
xoyozo 4 年前
3,677

使用 JS 根据屏幕宽度来计算页面尺寸和字体大小并不是一个好办法。

rem 单位是跟随网页根元素的 font-size 改变而自动改变的,是一个相对的长度单位,非常适合在不同手机界面上自适应屏幕大小。 


一般的手机浏览器的默认字体大小为 16px。即:

:root { font-size: 16px; } /* 在 HTML 网页中,:root 选择器相当于 html */

也就是说,如果我定义一个宽度为 1rem,那么它的实际宽度为 16px。反过来说,如果设计稿宽度为 1000px,那么相当于 1000÷16=62.5‬rem。因此,我们设置一个 62.5rem 的宽度,即可正常显示 1000px 的设计效果。


为了适应不同屏幕尺寸的手机,只需按比例换算更改 :root 的 font-size 即可。这个比例是由“窗口宽度 ÷ 设计稿宽度”得到的,姑且称它为“窗设比”。

以 iPhone X 逻辑宽度 375px 为例,设计稿宽度 1000px 时,窗设比为:0.375。:root 的 font-size 将会被重置为 16 * 0.375 = 6px。上面的 62.5rem 宽度将对应 iPhone X 宽度为 62.5 * 6 = 375px,正好是屏幕逻辑宽度。


根据这个思路,理论上,我们只需要使用 CSS 将 :root 的 font-size 设置为 1px,然后使用 JS 重置为与“窗设比”相乘的积(本例中将被重置为 0.375px)。这样,我们可以不通过换算,只需要更改单位,将设计稿中的 500px 直接写入到 CSS 为 500rem,即可实现在 iPhone X 上显示逻辑宽度为(500 * 0.375 =)187.5px,即设计稿中的 1/2 宽度对应到屏幕上 1/2 的宽度。


实际上,部分安卓手机(如华为某旗舰机)不支持 :root 的 font-size 小于 12px,其它一些浏览器也会出现小于 12px 的文字以 12px 显示。


为了避免在任何环节出现小于 12px 的 font-size 值,且不增加设计稿尺寸到 CSS 数值的换算难度,我们设计了以下思路:

  1. 约定“设样比(设计稿的 px 值与 CSS 的 rem 值的比)”为 100;

  2. 使用 JS 将 :root 的 font-size 重置为“设样比”与“窗设比(窗口宽度 ÷ 设计稿宽度)”的乘积;

  3. 计算 CSS 时的 rem 值只需从设计稿中获取 px 值再除以“设样比”100 即可。 


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不用要求设计师必须按多少尺寸来设计,当然按主流尺寸来建议是可行的。


完整代码(jQuery 版):

<!DOCTYPE html>
<html lang="zh-cn">
<head>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 initial-scale=1, maximum-scale=1, user-scalable=0" />
    <title>Index</title>
    <style>
        body { margin: 0; text-align: center; }
        #app { margin: 0 auto; background-color: #EEE; display: none; }
        /* 长度计算方法:从设计稿获得长度(例如 160px),除以 px2rem 值(本例为 100),得到 1.6rem */
        .whole { background-color: #D84C40; width: 10rem; }
        .half { background-color: #3296FA; width: 5rem; }
        .half2 { background-color: #3296FA; width: 5rem; margin-left: 5rem; }
    </style>
</head>
<body>
    <div id="app">
        <div class="whole">100%</div>
        <div class="half">50%</div>
        <div class="half2">50%</div>
    </div>
    <script src="https://cdn.bootcdn.net/ajax/libs/jquery/3.5.1/jquery.min.js"></script>
    <script>
        // [函数] 重置尺寸
        function fn_resize() {
            // 设计稿宽度(px)
            var designsWidth = 1000;
            // 约定的“设计稿 px 值与 CSS rem 值的比”,为方便计算,一般无需改动
            var px2rem = 100;
            // 限制 #app 的最大宽度为设计稿宽度
            $('#app').css('max-width', designsWidth).css('min-height', $(window).height());
            // 重置 :root 的 font-size
            var appWidth = Math.min($(window).width(), designsWidth);
            $(':root').css('font-size', px2rem * appWidth / designsWidth);
            $('#app').show();
        }
        // 页面加载完成后重置尺寸
        $(fn_resize);
        // 改变窗口大小时重置尺寸
        $(window).resize(fn_resize);
    </script>
</body>
</html>

完整代码(Vue2 版):

<!DOCTYPE html>
<html lang="zh-cn">
<head>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 initial-scale=1, maximum-scale=1, user-scalable=0" />
    <title>Index</title>
    <style>
        body { margin: 0; text-align: center; }
        #app { margin: 0 auto; background-color: #EEE; }
        /* 长度计算方法:从设计稿获得长度(例如 160px),除以 px2rem 值(本例为 100),得到 1.6rem */
        .whole { background-color: #D84C40; width: 10rem; }
        .half { background-color: #3296FA; width: 5rem; }
        .half2 { background-color: #3296FA; width: 5rem; margin-left: 5rem; }
    </style>
</head>
<body>
    <div id="app" v-bind:style="{ maxWidth: designsWidth + 'px', minHeight: appMinHeight + 'px' }" style="display: none;" v-show="appShow">
        <div class="whole">100%</div>
        <div class="half">50%</div>
        <div class="half2">50%</div>
        <div>appWidth: {{ appWidth }}</div>
    </div>
    <script src="https://cdn.jsdelivr.net/npm/vue@2"></script>
    <script>
        var app = new Vue({
            el: '#app',
            data: {
                // 设计稿宽度(px)
                designsWidth: 1000,
                // 约定的“设计稿 px 值与 CSS rem 值的比”,为方便计算,一般无需改动
                px2rem: 100,
                // #app 的 width
                appWidth: 0, // 勿改
                appMinHeight: 0, // 勿改
                appShow: false, // 勿改
            },
            mounted: function () {
                // 页面加载完成后重置尺寸
                this.fn_resize();
                const that = this;
                // 改变窗口大小时重置尺寸
                window.onresize = () => {
                    return (() => {
                        console.log('RUN window.onresize()');
                        that.fn_resize();
                    })();
                };
            },
            watch: {
                // 侦听 appWidth 更改 root 的 font-size
                appWidth: function () {
                    console.log('RUN watch: appWidth');
                    var root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html")[0];
                    root.style.fontSize = (this.px2rem * this.appWidth / this.designsWidth) + 'px';
                    this.appShow = true;
                }
            },
            methods: {
                fn_resize: function () {
                    console.log('RUN methods: fn_resize()');
                    this.appWidth = Math.min(document.body.clientWidth, this.designsWidth);
                    this.appMinHeight = document.documentElement.clientHeight;
                }
            }
        });
    </script>
</body>
</html>

完整代码(Vue3 版):

<!DOCTYPE html>
<html>
<head>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 initial-scale=1, maximum-scale=1, user-scalable=0" />
    <title>Index</title>
    <style>
        body { margin: 0; text-align: center; }
        #app > div { display: none; margin: 0 auto; background-color: #EEE; }
        /* 长度计算方法:从设计稿获得长度(例如 160px),除以 px2rem 值(本例为 100),得到 1.6rem */
        .whole { background-color: #D84C40; width: 10rem; }
        .half { background-color: #3296FA; width: 5rem; }
        .half2 { background-color: #3296FA; width: 5rem; margin-left: 5rem; }
    </style>
</head>
<body>
    <div id="app">
        <div style="display: none;" v-bind:style="{ maxWidth: designsWidth + 'px', minHeight: appMinHeight + 'px', display: appShow ? 'block' : 'none' }">
            <div class="whole">100%</div>
            <div class="half">50%</div>
            <div class="half2">50%</div>
            <div>appWidth: {{ appWidth }}</div>
        </div>
    </div>
    <script src="https://cdn.jsdelivr.net/npm/vue@3"></script>
    <script>
        const app = Vue.createApp({
            data: function () {
                return {
                    // 设计稿宽度(px)
                    designsWidth: 1000,
                    // 约定的“设计稿 px 值与 CSS rem 值的比”,为方便计算,一般无需改动
                    px2rem: 100,
                    // #app 的 width
                    appWidth: 0, // 勿改
                    appMinHeight: 0, // 勿改
                    appShow: false, // 勿改
                }
            },
            mounted: function () {
                // 页面加载完成后重置尺寸
                this.fn_resize();
                const that = this;
                // 改变窗口大小时重置尺寸
                window.onresize = () => {
                    return (() => {
                        console.log('RUN window.onresize()');
                        that.fn_resize();
                    })();
                };
            },
            watch: {
                // 侦听 appWidth 更改 root 的 font-size
                appWidth: function () {
                    console.log('RUN watch: appWidth');
                    var root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html")[0];
                    root.style.fontSize = (this.px2rem * this.appWidth / this.designsWidth) + 'px';
                    this.appShow = true;
                }
            },
            methods: {
                fn_resize: function () {
                    console.log('RUN methods: fn_resize()');
                    this.appWidth = Math.min(document.body.clientWidth, this.designsWidth);
                    this.appMinHeight = document.documentElement.clientHeight;
                }
            }
        });
        const vm = app.mount('#app');
    </script>
</body>
</html>


示例中 CSS 初始 :root 的 font-size 为 16px(一个较小值,防止页面加载时瞬间出现大号文字影响用户体验),经过 fn_resize 后,:root 的 font-size 被设置为(100 * 375 / 1000 =)37.5px(iPhone X 中),那么宽度为 1000px 的设计稿中的 500px 换算到 CSS 中为 5rem,也即 37.5 * 5 = 187.5px,就是 iPhone X 的屏幕宽度的一半。

示例中 id 为 app 的 div 是用来在 PC 浏览器中限制页面内容最大宽度的(类似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文章),如果网页不需要在 PC 端显示,jQuery 版代码中的 $('#app').width() 可以用 $(window).width() 来代替。

这个 div#app 一般设计有背景色,用于在宽度超过设计稿的设备上显示时区别于 body 的背景。但是当网页内容不超过一屏时,div#app 高度小于窗口,示例中与 appMinHeight 相关的代码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示例中 div#app 隐藏/显示相关代码用于解决在页面加载初期由于 font-size 值变化引起的一闪而过的排版错乱。

image.png


最后补充一点,如果改变窗口大小时涉及执行耗时的操作,为避免页面卡顿,可以参考这篇文章添加函数防抖:https://xoyozo.net/Blog/Details/js-function-anti-shake

xoyozo 5 年前
7,505

原标题:为什么Discuz论坛新注册会员不能发帖


1、后台 -> 用户 -> 用户组 -> 新手上路 -> 详情 -> 帖子相关 -> 允许发新话题:是

2、后台 -> 全局 -> 注册与访问 -> 访问控制 -> 新手见习期限(分钟): 0

I
转自 IT面试社区 5 年前
3,415

前言:

ChatGPT 给了 3 条建议:

  1. 在应用程序中正确释放数据库连接。确保在使用完数据库连接后,将其关闭并将其返回到连接池中。您可以使用 using 语句来确保连接在使用完毕后被正确释放。

  2. 调整连接池的大小。默认情况下,连接池的最大大小为 100。如果您的应用程序需要更多的连接,则可以增加连接池的大小。您可以在连接字符串中设置 Max Pool Size 属性来调整连接池的大小。

  3. 调整连接池的超时时间。默认情况下,连接池中的连接在 30 秒钟内未使用时将被关闭。如果您的应用程序需要更长的连接时间,则可以增加连接池的超时时间。您可以在连接字符串中设置 Connection Lifetime 属性来调整连接池的超时时间。

亲测有效,尤其是第 3 条,原因是 Connection Lifetime 的默认值是 0,即没有超时限制。

—— 2023.5

一般地,我们使用 EF 连接数据库前会先初始化一个数据库上下文:

dbEntities db = new dbEntities();

虽然 ASP.NET 会在查询完毕后自动关闭该连接,但是在什么情况下回收等都是不确定的,所以会导致 MySQL 中出现很多 Sleep 的连接(执行命令 SHOW FULL PROCESSLIST 可见),占用数据库的连接数,除非主动调用 Dispose():

db.Dispose();

官方建议的写法是使用 using 语法:

using (dbEntities db = new dbEntities())
{
}

using 会自动调用 Dispose()。这样对减少连接数是很有效的,但官方提示为了提高下一次连接的速度,并不会完全关闭所有连接。

C# 8 建议写法:

using dbEntities db = new dbEntities();

在实际项目中(该项目有 500+处数据库连接)测试结果,在不执行 Dispose() 时稳定为 140 个左右连接数,使用 using 或 Dispose() 后稳定变为 40 个左右。


如果不小心在 using 外部或 Dispose() 后再次对该上下文执行查询操作会出现异常:

无法完成该操作,因为 DbContext 已释放。

此 ObjectContext 实例已释放,不可再用于需要连接的操作。

所以要避免出现这种情况。这里还有一种另类的解决方法(不建议),根据上下文的特性,只要在 using 内查询一次(譬如视图中需要用到的导航属性,即外键关联的表),就可以在外部使用这个属性。


(建议)在 ASP.NET MVC 或 Web API 项目中,如果一个控制器中仅在 Action 外部定义一个 DbContext,那么,只要重写该控制器的 Dispose() 方法即可:

private dbEntities db = new dbEntities();

protected override void Dispose(bool disposing)
{
    if (disposing)
    {
        db.Dispose();
    }
    base.Dispose(disposing);
}

上下文使用 private 修饰即可。


参考:SQL Server 连接池 (ADO.NET)

xoyozo 6 年前
6,590

这是一个数据可视化项目,基于D3.js。能够将历史数据排名转化为动态柱状图图表。

先来看看效果:

https://xoyozo.net/Demo/BarGraph

作者 Jannchie 见齐还提供了官方视频教程: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8087807

不过由于开源项目的不断更新,该教程的部分内容已失效,本文针对 2018-12-25 版本总结了一些常用的配置说明,仅供参考。


从 GitHub 下载源代码,在 src 目录中可以看到 4 个文件:

bargraph.html --> 运行示例页面

config.js --> 配置文件

stylesheet.css --> 样式表

visual.js --> 核心文件


作者并没有将代码封装为插件的方式,所以我们是通过修改 config.js 配置文件的方式应用到自己的项目中的。

visual.js 虽然是核心文件,但作者将部分示例中的代码也包含其中,但并不影响我们直接在自己的项目中引用。

以下是 config.js 中的主要属性:

属性说明参考值
encoding数据源(csv、json)等的文件编码GBK / UTF-8 等
max_number每个时间节点最多显示的条目数10
showMessage控制是否显示顶部附加信息文字true / false
auto_sort时间自动排序(详细含义、作用及限制见代码中注释)true / false
timeFormat时间格式,显示于图表右下角的时间%Y、%Y-%M-%D 等
reverse是否倒序true / false
divide_by类型根据什么字段区分?如果是 name,则关闭类型显示
divide_color_by

颜色根据什么字段区分?

须要注意的是,如果配置成 name,则各条颜色不同(因为 name 值各异),如果配置成 type 等,那么相同 type 值的条颜色相同。

字段名
color指定部分或所有条的颜色,该项与 divide_color_by 设置有关。

以 divide_color_by = 'name' 为例,"中国"是其中的一项 name 值,那么该项将显示 #D62728 色:

color: {

      '中国': '#D62728'

}

changeable_color若 true 则颜色的深浅将根据数据的增长率实时改变
itemLabel
左边文字
typeLabel右边文字
item_x


interval_time
时间点间隔时间2
text_y


text_x


offset


display_barInfo如果希望不显示,则可以设置较大的值,单位像素
use_counter

step

format格式化数值
left_margin

right_margin

top_margin

bottom_margin

dateLabel_x

dateLabel_y

allow_up

enter_from_0

big_value

use_semilogarithmic_coordinate

long

wait数据加载完成后开始播放前的等待时间0
update_rate


xoyozo 7 年前
9,734

TIM图片20181126142732.png

uni-app 的 input,当 type = "text" 时,设置 confirm-type = "next" 可以提供键盘的“下一项”,通过 @confirm 触发设置下一个文本框的焦点,即可实现只操作键盘即可完成表单填写。

我们以从 a 组件跳转到 b 组件为例:

<input v-model="a" type="text" confirm-type="next" @confirm="moveNext('b')" />

uni-app 的组件只有属性和事件,不提供方法,那么我们只能设置提供了 focus 属性的组件的焦点。

<input v-model="b" :focus="focusList['b']" />

moveNext() 方法实现:

moveNext(dom){
	this.focusList[dom] = true;
}

当然 focusList 必须先定义并初始化,否则设置 focus 为 true 将失效:

data() {
	return {
		a: '',
		b: '',
		focusList: {
			b: false
		}
	}
}

几个注意点:

  • confirm-type = "next" 仅支持微信小程序

  • “下一项”按钮效果是一次性的,使用一次后再次在 a 上触摸“下一项”将不再跳转到 b,即使在 moveNext() 中先设置为 false 再设置为 true 也没用

  • 其它组件也可以通过自带的方法实现跳转到带 focus 属性的组件(如在 picker 的 @change 中设置 this.focusList['b'] = true)

  • 限制于 confirm-type = "next" 只当 type = "text" 时有效,因此非文本键盘(如数字键盘)就不能提供“下一项”功能

  • textarea 组件的右下角始终是“换行”,由其右上角的“完成”按钮来实现“下一项”功能

  • textarea 组件在“下一项”跳转过程中,组件可能会被 tabBar 遮挡(几率很大)

xoyozo 7 年前
10,147

ThoughtWorks.QRCodeZXing.Net
生成方式以指定的码元大小、版本、模式、纠错级别等信息来确定最终生成的图片大小指定图片大小后,自动调整码元大小、出血*
关于图片尺寸不能直接确定最终生成的二维码图片的尺寸,可以先反向估算码元大小,再微调码元大小,直到不小于目标尺寸,如果必须严格限制尺寸,建议在 jpg 方式处理,因为 png 二维码的每个像素点非 0 即 1,在小尺寸的情况下会导致无法识别。(涉及到多次生成二维码,请斟酌性能消耗)生成二维码时即指定图片大小,但会留白,比较难以掌控实际效果
"BUG"右边和下边有多余 1 像素需要手动去除虽然可以设置参数 EncodeHintType.MARGIN,但还是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网上有解析原因,请自行搜索)
……

*出血:为了提高二维码识别度,在生成的二维码四周留出若干码元(建议 4 个)空白。

更多

使用 ThoughtWorks.QRCode 生成二维码

使用 ZXing.Net 生成二维码







xoyozo 8 年前
6,787

本文不定时更新!


A: MySQL 执行 SHOW FULL PROCESSLIST 

Q: 查看连接数和慢查询,适用于 MySQL 数据库无法连接 1040


A: iftop -i eth0

Q: 查看占用带宽的IP(命令:iftop -i eth0 -F ip/24),添加到安全组、防火墙、宝塔的黑名单中。

命令 grep -l "x.x.x.x" /www/wwwlogs/*.log 可以在 wwwlogs 目录下的所有 .log 文件中查找指定的恶意 IP。


A: goaccess -f xxx.log

Q: 实时分析网站日志,查看请求最多的IP


A: net.xoyozo.weblog 日志分析工具

Q: 自制的 Web 日志分析工具,可按多种方式排序,纠出可疑访问


A: 重启 web 服务器

Q: 有时候能解决 CPU 和内存消耗的问题,如果一会儿又升高,则需要找另外的原因


Q: 500 服务器内部错误

502 Bad Gateway

504 Gateway Time-out

A: 查看 php 日志,可能的路径:

/usr/local/php/var/log/php-fpm.log

/www/server/php/[版本]/var/log/php-fpm.log


Q: RDS MySQL IOPS 使用率高的原因和处理

A: 根据时间点查看慢查询


Q: Discuz! 论坛界面错乱、表情不显示、模块缺失、登录失败、发帖失败等等

A: 进入管理中心 - 工具 - 更新缓存,能解决大部分问题


Q: Discuz! 浏览帖子提示“没有找到帖子

A: 进入数据库,修复表 pre_forum_post 或分表


Q: CPU 100% 或内存 100%,负载100+

A: 原因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建议:

Windows 在任务管理器中查看进程

当前是否有正常的大流量访问(譬如民生类论坛的某个帖子突然火了)特别是重启无效的情况

对比网站日志大小可大致确定哪个网站被大量恶意请求。

观察:命令 top

排查:通过关闭网站来确定是某网站的问题,通过关闭功能确定是某功能的问题,如果 nginx 崩溃请参下条

案例:通过修改 mobcent 文件夹名确定是安米的文件被疯狂请求导致的,更新插件和 mobcent 包解决问题。

如果都是正常访问,top 看到很多 php-fpm,而且个个占用 CPU 还不小,那么根据服务器硬件配置来修改 php 的并发量,如宝塔面板在 php 设置 - 性能调整 页,300 并发方案的推荐配置是:

max_children:300
start_servers:30
min_spare_servers:30
max_spare_servers:180

另外,memcached 或 redis 的配置也可以进行相应的修改。

另一个案例是 kswapd0 进程占满 CPU,原因是内存不足导致 swap 分区与内存频繁交换数据。同样调整 php 的设置即可。

也可以通过 iftop 来查询占用带宽较多的 IP 并封禁(出方向),如果 CPU 能降下来,那这个 IP 就是罪魁祸首。


Q: 阿里云 ECS 的 CPU 突然达到 100%,并持续到次日 0:00 左右

A: 可能 ECS 是 t5 规格,受 CPU 积分制度限制,积分耗尽时 CPU 不工作。解决方法是更换其它规格产品或升配。


Q: ASP.NET 所在服务器 CPU 突然达到 50% 或 100%,并持续

A: 首先确定哪个网站,再依次排查网站各功能。可能是 HttpWebRequest 请求远程数据时长时间未返回结果导致的程序阻塞。


Q: nginx 服务停止

A: 查看 nginx 日志

WDCP 路径:/www/wdlinux/nginx-1.0.15/logs/error.log


Q: 公网出带宽 100%,其它指标正常

A: Windows 在任务管理器-性能-资源监视器-网络 查看占用带宽的进程PID,然后在任务管理器-详细信息中的找到对应的用户(如果为每个网站分别创建了用户,就能知道是哪个网站占用了带宽);如果是被 PID 为 4 的 System 占用大部分带宽,也可以尝试重启 IIS 来解决。

CentOS 使用 nethogs 查看占用带宽的进程PID和USER,如果为每个网站分别创建了用户,就能知道是哪个网站占用了带宽,否则只能一个个关闭网站来判断,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好的方法?当然还可以直接用 iftop 命令查看占用带宽的 IP。另外,查看每个网站在那个时间段的日志文件的大小也能大概看出是哪个网站被采集了。


A: Linux 显示每个用户会话的登入和登出信息

utmpdump /var/log/wtmp

参考:http://www.tulaoshi.com/n/20160331/2050641.html


Q: RDS 的 CPU 100%

A: 如果是突然持续占满(同时伴随 ECS 资源使用率下降,页面出现 502),很大可能是受攻击(或社交网站推送突发事件等),查看“慢查询”,添加相关索引;如果是 Discuz! 论坛,可尝试修复优化表 pre_common_session。

如果是数日缓步上升,或新项目上线,考虑 SQL 慢查询,思路:MySQL / SQL Server

MySQL:SHOW FULL PROCESSLIST

SQL Server:sp_who


Q: php 网站的服务器,内存在数天内缓慢上升

A: 大概是 php-fpm 占用过多,或进程数太多

更改 php 的配置(如 max_spare_servers),执行:service php-fpm reload


Q: 进程 cloudfs 占用内存过多

A: 参:https://xoyozo.net/Blog/Details/cloudfs-cache


Q: RDS 磁盘占用过大

A: 参:https://xoyozo.net/Blog/Details/how-to-use-rds


Q: ECS 受到 DDoS 攻击怎么办?

A: 参:https://xoyozo.net/Blog/Details/aliyun-ddos-without-bgp


Q: 如果 ECS 和 RDS 各项指标都没有异常,但网页打开慢或打不开502,TTFB 时间很长,是什么原因?(ECS 的 CPU 100%,RDS 的连接数上升,也可参考此条)

A: 数据库有坏表,尝试优化/修复表(慢 SQL 日志中锁等待时间较长的表?),或主备切换。show full processlist 时看到许多

DELETE FROM pre_common_session WHERE  sid='******'  OR lastactivity<******  OR (uid='0' AND ip1='*' AND ip2='*' AND ip3='*' AND ip4='*' AND lastactivity>******)


Q: Discuz! 创始人(站长)密码被改

A: 数据库找到 pre_ucenter_members 表,复制其它的已知登录密码的账号,复制其 password 和 salt 两个字段的值到创始人账号中,创始人账号即可用该密码登录了。


Q: 通过 iftop 观察到,Discuz! 网站从 RDS 数据库到 ECS 网站服务器私网流量非常大,远大于公网流量

A: 可能是缓存出问题了,尝试卸载重装 Redis 来解决。


Q: 宝塔面板中安装的 Redis 经常自动停止

A: 尝试卸载重装 Redis 来解决。


Q: 马甲客户端出现“您的网络有些问题”

A: 原因有许多,其中一个就是新建了一个数据表,然后 /source/class/table/ 下面丢失了对应的文件,具体可以找官方排查原因。


Q: 排查服务器安全需要检查哪些日志?

A: Web日志、登录日志(/var/log/secure)等。


Q: 带宽波形以几分钟为周期呈锯齿状波动是什么原因?

A: 该现象主要由防火墙流量管控机制与检测周期设置共同作用所致。防火墙基于预设的带宽阈值执行安全防护策略,当检测到流量峰值超过设定阈值时,将自动触发限流策略拒绝后续请求。待流量回落至安全阈值后,系统自动恢复服务访问权限。若防火墙的带宽采样检测周期设置过长(如以分钟为单位的检测间隔),将导致系统对实时流量变化的响应出现迟滞。这种周期性的检测机制会使带宽监控数据在阈值临界点附近呈现规律性的锯齿状波动特征。

优化建议:可通过调整防火墙的流量检测周期至更小时间粒度(如10-15秒),或采用动态流量整形策略,以实现更平滑的带宽控制效果。

补充说明:对于阿里云监控数据的调用,建议注意接口调用频率管控。高频调用云监控API接口将触发阿里云的API计费策略,可能产生额外的资源消耗成本。


其它案例

  1. 某台 ECS 上的多个网站出现 502,查询到 CPU / 内存 / 带宽 都比平时高,但都未满。用 iftop 看到连接的一个远程 Redis 占用内网带宽非常高。尝试重启远程 Redis 未果。尝试重启 ECS 上的 nginx 未果。尝试重启 ECS 未果。进入 ECS 的宝塔面板,重启 PHP 有效。

xoyozo 8 年前
9,319

IIS:

进入 IIS 管理器,
打开“Web 平台安装程序”
在“产品”选项卡中选择“服务器”项
添加“IIS:IP 和域限制”
安装

关闭并重新打开 IIS 管理器
打开“IP 地址和域限制”
右侧“添加拒绝条目”

 

itables:

查看当前规则:

iptables -L

或直接编辑

vim /etc/sysconfig/iptables

添加规则:

封单个IP:

iptables -I INPUT -s 888.888.888.888 -j DROP

封IP段:

iptables -I INPUT -s 888.888.888.0/24 -j DROP

解封:

iptables -D INPUT -s 888.888.888.888 -j DROP

xoyozo 9 年前
5,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