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和使用 ASP.NET Web API 之前,最好先对 RESTful 有所了解。它是一种软件架构风格、设计风格,而不是标准。
推荐视频教程:https://www.imooc.com/learn/811
讲师:会飞的鱼Xia
需时:2小时25分
REST API 测试工具:
在 Chrome 网上应用店中搜索:Restlet Client
或网站 https://client.restlet.com
>>> 资源路径
SCHEME :// HOST [ ":" PORT ] [ PATH [ "?" QUERY ]]
其中 PATH 中的资源名称应该使用复数名词,举例:
GET https://xoyozo.net/api/Articles/{id}
POST https://xoyozo.net/api/Articles
>>> HTTP verb(对应 CURD 操作):
方法 | 功能 | ASP.NET Web API 接口返回类型(一般的) |
---|---|---|
GET | 取一个或多个资源 | T 或 IEnumerable<T> |
POST | 增加一个资源 | T |
PUT | 修改一个资源 | T |
DELETE | 删除一个资源 | void |
PATCH | 更新一个资源(资源的部分属性) | |
HEAD | 获取报头 | |
OPTIONS | 查询服务器性能或资源相关选项和需求 |
>>> 过滤信息:
如分页、搜索等
>>> 常用状态码:
200 | OK | 指示请求已成功 |
201 | Created | 资源创建成功(常见用例是一个 PUT 请求的结果) |
202 | Accepted | 该请求已被接收但尚未起作用。它是非承诺的,这意味着HTTP中没有办法稍后发送指示处理请求结果的异步响应。 |
204 | No Content | 成功 PUT(修改)或 DELETE(删除)一个资源后返回空内容(ASP.NET Web API 中将接口返回类型设置为 void 即可) |
400 | Bad Request | 服务器无法理解请求(如必填项未填、内容超长、分页大小超限等),幂等 |
401 | Unauthorized | 未授权(如用户未登录时执行了须要登录才能执行的操作),通俗地讲,是服务器告诉你,“你没有通过身份验证 - 根本没有进行身份验证或验证不正确 - 但请重新进行身份验证并再试一次。”这是暂时的,服务器要求你在获得授权后再试一次。 |
403 | Forbidden | 服务器理解请求但拒绝授权(是永久禁止的并且与应用程序逻辑相关联(如不正确的密码、尝试删除其它用户发表的文章)、IP 被禁止等),通俗地讲,是服务器告诉你,“我很抱歉。我知道你是谁 - 我相信你说你是谁 - 但你只是没有权限访问此资源。” |
404 | Not Found | 找不到请求的资源(指资源不存在,如果找到但无权访问则应返回 403) |
405 | Method Not Allowed | 请求方法被禁用(HTTP 动词) |
500 | Internal Server Error | 服务器遇到阻止它履行请求的意外情况(如数据库连接失败) |
503 | Service Unavailable | 服务器尚未准备好处理请求(常见原因是服务器因维护或重载而停机,这是临时的,可用于在单线程处理事务时遇到被锁定时的响应,如抽奖活动、抢楼活动,防止因并发导致逻辑错误) |
>> 错误处理:
C# 例:throw new HttpResponseException(HttpStatusCode.NotFound);
PHP 例:throw new Exception('文章不存在', 404);
>>> 返回结果:
JSON/XML
不要返回密码等机密字段
>>> 其它:
身份验证窗口(浏览器弹窗,类似 alert,非页面表单),明文传输,安全性不高,不建议使用。实现:
在 Headers 中添加 Authorization:Basic “用户名:密码”的 Base64 编码
本文作为 多平台用户登录模块设计 的扩展设计,即以手机号作为用户的唯一凭证。
官方文档的小程序登录时序:
https://developers.weixin.qq.com/miniprogram/dev/framework/open-ability/login.html
(图片摘自 2018.10.30)
session_key 是密钥,仅保存于开发者服务器,用于将小程序通过前端接口获取到的数据解密来验证其真实性。详见 https://developers.weixin.qq.com/miniprogram/dev/framework/open-ability/signature.html
小程序与服务器是通过自定义登录态来识别用户身份的,以下简称口令(token)。
由于微信未告知 session_key 的有效期,那么为保证小程序发起业务请求成功,token 须要永久有效,但这会带来安全隐患。
如果设置 token 的有效期(如 7200 秒),那么小程序发起业务请求后,服务器必须把 token 的验证结果告知小程序,若失效则重新登录。
微信授权登录(含绑定手机号码)流程图
子流程:授权登录
子流程:绑定手机号
为保证数据安全,针对每个须要授权登录的业务请求,服务器都都会检验 token 的有效性。如果小程序同时发起多个业务请求,并几乎同时收到 token 过期,那么会同时发起多个重新登录流程,服务器多次 code2Session,重新生成多个 token 返回到小程序,那么小程序最终保存的 token 可能不是服务器上认为的最新的一个 token。这样,如果程序设计为获取到 token 继而重新发起业务请求,可能会进入死循环。解决的方法是在同时发起多个业务请求之前先向服务器验证一次 token 的有效性,再发起多个业务请求时就不会出现都过期的情况了。
在 MozillaWiki 中推荐了三种配置,分别是现代兼容性、中级兼容性(默认)和旧的向后兼容性。
现代兼容性
对于不需要向后兼容性的服务,以下参数提供更高级别的安全性。 此配置与 Windows 7,Edge,Opera 17,Safari 9,Android 5.0 和 Java 8 上的 Firefox 27,Chrome 30,IE 11 兼容。
listen 443 ssl http2; ssl_protocols TLSv1.2; ssl_ciphers ECDHE-ECDSA-AES256-GCM-SHA384:ECDHE-RSA-AES256-GCM-SHA384:ECDHE-ECDSA-CHACHA20-POLY1305:ECDHE-RSA-CHACHA20-POLY1305:ECDHE-ECDSA-AES128-GCM-SHA256:ECDHE-RSA-AES128-GCM-SHA256:ECDHE-ECDSA-AES256-SHA384:ECDHE-RSA-AES256-SHA384:ECDHE-ECDSA-AES128-SHA256:ECDHE-RSA-AES128-SHA256;
中级兼容性(默认)
对于不需要与旧客户端(主要是 WinXP)兼容但仍需要支持各种客户端的服务,建议使用此配置。 它与 Firefox 1,Chrome 1,IE 7,Opera 5 和 Safari 1 兼容。(推荐)
listen 443 ssl http2; ssl_protocols TLSv1.2 TLSv1.1 TLSv1; ssl_ciphers ECDHE-ECDSA-CHACHA20-POLY1305:ECDHE-RSA-CHACHA20-POLY1305:ECDHE-ECDSA-AES128-GCM-SHA256:ECDHE-RSA-AES128-GCM-SHA256:ECDHE-ECDSA-AES256-GCM-SHA384:ECDHE-RSA-AES256-GCM-SHA384:DHE-RSA-AES128-GCM-SHA256:DHE-RSA-AES256-GCM-SHA384:ECDHE-ECDSA-AES128-SHA256:ECDHE-RSA-AES128-SHA256:ECDHE-ECDSA-AES128-SHA:ECDHE-RSA-AES256-SHA384:ECDHE-RSA-AES128-SHA:ECDHE-ECDSA-AES256-SHA384:ECDHE-ECDSA-AES256-SHA:ECDHE-RSA-AES256-SHA:DHE-RSA-AES128-SHA256:DHE-RSA-AES128-SHA:DHE-RSA-AES256-SHA256:DHE-RSA-AES256-SHA:ECDHE-ECDSA-DES-CBC3-SHA:ECDHE-RSA-DES-CBC3-SHA:EDH-RSA-DES-CBC3-SHA:AES128-GCM-SHA256:AES256-GCM-SHA384:AES128-SHA256:AES256-SHA256:AES128-SHA:AES256-SHA:DES-CBC3-SHA:!DSS;
旧的向后兼容性
这是旧的密码组件,它主要工作在 Windows XP / IE6 中,如果不是特别需要,建议放弃此配置。
listen 443 ssl http2; ssl_protocols TLSv1.2 TLSv1.1 TLSv1 SSLv3; ssl_ciphers ECDHE-ECDSA-CHACHA20-POLY1305:ECDHE-RSA-CHACHA20-POLY1305:ECDHE-RSA-AES128-GCM-SHA256:ECDHE-ECDSA-AES128-GCM-SHA256:ECDHE-RSA-AES256-GCM-SHA384:ECDHE-ECDSA-AES256-GCM-SHA384:DHE-RSA-AES128-GCM-SHA256:DHE-DSS-AES128-GCM-SHA256:kEDH+AESGCM:ECDHE-RSA-AES128-SHA256:ECDHE-ECDSA-AES128-SHA256:ECDHE-RSA-AES128-SHA:ECDHE-ECDSA-AES128-SHA:ECDHE-RSA-AES256-SHA384:ECDHE-ECDSA-AES256-SHA384:ECDHE-RSA-AES256-SHA:ECDHE-ECDSA-AES256-SHA:DHE-RSA-AES128-SHA256:DHE-RSA-AES128-SHA:DHE-DSS-AES128-SHA256:DHE-RSA-AES256-SHA256:DHE-DSS-AES256-SHA:DHE-RSA-AES256-SHA:ECDHE-RSA-DES-CBC3-SHA:ECDHE-ECDSA-DES-CBC3-SHA:EDH-RSA-DES-CBC3-SHA:AES128-GCM-SHA256:AES256-GCM-SHA384:AES128-SHA256:AES256-SHA256:AES128-SHA:AES256-SHA:AES:DES-CBC3-SHA:HIGH:SEED:!aNULL:!eNULL:!EXPORT:!DES:!RC4:!MD5:!PSK:!RSAPSK:!aDH:!aECDH:!EDH-DSS-DES-CBC3-SHA:!KRB5-DES-CBC3-SHA:!SRP;
一般情况下,使用中级兼容性(默认)的配置即可启用 HTTP2,你还可以通过 mozilla 的 Server side TLS Tools 根据你的服务器进行详细配置。
请求被中止: 未能创建 SSL/TLS 安全通道。
The request was aborted: Could not create SSL/TLS secure channel.
或
基础连接已经关闭: 发送时发生错误。
出现这个异常原因是请求的 SSL/TLS 版本与对方支持的不一致。
加上这段代码可解决:
ServicePointManager.SecurityProtocol = SecurityProtocolType.Tls12;
Tls12 表示请求的安全协议是 TLS 1.2,您可以断点查看原来的 ServicePointManager.SecurityProtocol 值,只要设置为对方网站支持的版本即可。
使用下面这个工具可以查看对方网站提供的 SSL/TLS 版本:
〓 系统
功能 | 命令 | --help | 示例 |
---|---|---|---|
关机 | halt | halt | |
重启 | reboot | reboot | |
系统监视器 | top | 系统时间, 运行天数, 当前登录用户数, 系统负载 总进程数, 运行中的, 睡眠的, 停止的, 未响应的 Cpu(s):us 用户, sy 系统, ni XX, id 空闲, wa 等待, hi XX, si XX Mem, 已使用, 空余, 缓冲 Swap, 已使用, 空余, 缓冲 快捷键: M 按占内存排序 P 按占Cpu排序 1 显示每个 Cpu k 杀死进程 q 退出 | top |
查看进程 | ps | aux -ef | 列出包含 java 的进程 ps aux |grep java ps -ef |grep java |
查看内存及 Swap 用量 | free | -b,-k,-m,-g 按单位显示 | free -m |
查看系统时间 | date | 显示 CST 时间 -R 显示时区 -u 显示 UTC 时间 | date |
查看硬件时间 | clock | clock | |
设置系统日期 | date -s 月/日/年 | ||
设置系统时间 | date -s 时:分:秒 | ||
将系统时间写入到硬件时间 | clock -w | ||
查看系统版本 | cat /etc/*release | ||
升级系统软件 | yum update -y |
〓 文件
功能 | 命令 | --help | 示例 |
---|---|---|---|
进入目录 | cd | cd .. # 上一层目录 cd /root # 根目录 | |
列出目录 | ls | 白色:表示普通文件 蓝色:表示目录 绿色:表示可执行文件 红色:表示压缩文件 浅蓝色:链接文件 红色闪烁:表示链接的文件有问题 黄色:表示设备文件 灰色:表示其他文件 | ls |
创建目录 | mkdir | mkdir XXX | |
删除目录 | rm | rm -rf XXX | |
删除文件 | rm | rm XXX | |
复制文件 | cp | cp XXX YYY | |
复制目录 | cp | -r 复制目录及目录内的所有项目 -v 详细显示进行的步骤 | cp -rv XXX YYY |
重命名文件 | mv | -i: 若指定目录已有同名文件,则先询问是否覆盖旧文件; -f: 在mv操作要覆盖某已有的目标文件时不给任何指示; | mv 源文件 目标文件 |
移动文件 | mv | mv 一个或多个文件 目标目录 | |
下载文件 | wget | 下载到当前目录 | wget http://XXX.tar.gz |
计算文件/目录的磁盘用量 | du | -a 不仅显示目录,同时显示文件 -h 容易阅读方式显示 --max-depth=N 可指定计算深度 | du -ah --max-depth=1 | sort -n |
查找文件 | find | find /home -name *.apk |
〓 tar
功能 | 命令 | --help | 示例 |
---|---|---|---|
tar | tar | -z 是否压缩 -c 打包 -x 解包 -v 详细地列出处理的文件 -f | 打包:tar -cvf abc.tar abc 解包:tar -xvf abc.tar 压缩打包:tar -zcvf abc.tar.gz abc 解压解包:tar -zxvf abc.tar.gz |
〓 磁盘
功能 | 命令 | --help | 示例 |
---|---|---|---|
查看所有磁盘及分区 | fdisk -l | fdisk -l | |
查看当前挂载 | df | -h 按可阅读的方式打印数值和单位 -T 显示文件系统类型 | df -hT |
管理磁盘分区 | fdisk /dev/*** | 进入后的操作说明: m 显示命令菜单 d 删除一个分区 n 创建一个分区(e 扩展分区;p 主分区) t 改变分区ID q 不保存退出 w 保存退出 | fdisk /dev/vdb |
格式化分区 | mkfs.*** /dev/***N | mkfs.xfs /dev/vdb1 | |
挂载分区 | mount /dev/***N /*** | mount /dev/vdb1 /www | |
卸载分区 | umount /dev/***N | umount /dev/vdb1 | |
开机自动挂载 | vi /etc/fstab | 配置文档格式:设备 挂载点 文件系统类型 defaults 0 0 | 打开:vi /etc/fstab 配置:/dev/vdb1 /www xfs defaults 0 0 |
〓 网络
功能 | 命令 | --help | 示例 |
---|---|---|---|
查看 IP 配置 | ifconfig | ifconfig | |
配置网卡 IP | 配置文件目录:/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 配置文件格式: DEVICE=eth0 / eth0:0 / ... # 在配置多线时若使用 cp 命令复制配置文件,必须修改此项以防止冲突 HWADDR=XX:XX:XX:XX:XX:XX # 网卡地址 TYPE=Ethernet # 以太网 UUID=******** ONBOOT=yes # 开机启动 NM_CONTROLLED=yes BOOTPROTO=static # 使用静态 IP IPADDR=192.168.1.2 # IP 地址 NETMASK=255.255.255.XXX # 子网掩码 GATEWAY=192.168.1.1 # 网关 DNS1=114.114.114.114 DNS2=8.8.8.8 | vi ifcfg-XXXN(:N) | |
重启网卡 | 使配置生效 | service network restart |
〓 防火墙
功能 | 命令 | --help | 示例 |
---|---|---|---|
配置 iptables | 添加需要允许的端口的方法同 22 端口 | vi /etc/sysconfig/iptables | |
重启使配置生效 | service iptables restart |
〓 用户/权限
功能 | 命令 | --help | 示例 |
---|---|---|---|
添加用户 | useradd | -g 组名 # 加入到该组 -s /bin/false #不允用户直接登录系统 | useradd –g 组名 用户名 -s /bin/false |
修改密码 | passwd | passwd 用户 | |
查看所有用户 | cut -d : -f 1 /etc/passwd | ||
查看可以登录系统的用户 | cat /etc/passwd | grep -v /sbin/nologin | cut -d : -f 1 | ||
删除用户 | -r, --remove remove home directory and mail spool | userdel 用户 | |
添加用户组 | groupadd | groupadd 组名 | |
为组添加用户(用户必须已存在) | gpasswd | gpasswd -a 用户 组 | |
将用户移出组 | gpasswd | gpasswd -d 用户 组 | |
查看用户所属组 | groups | groups 用户 | |
查看组中有哪些用户 | groupmems | groupmems -g 组 -l | |
更改文件/目录所有者 | chown | -R 递归处理所有的文件及子目录 | chown -R 用户:组 *** |
更改文件/目录权限 | chmod | -R 以递归方式更改所有的文件及子目录 | chmod -R 777 *** |
〓 vi 编辑器
功能 | 命令 | --help | 示例 |
---|---|---|---|
打开文件 | vi | vi XXX | |
进入编辑模式 | 按 a/i/o/Insert 等 | ||
进入末行模式/命令模式 | 按 Esc后: :w 保存不退出 :q 退出(提示是否保存) :wq 保存并退出 :w XXX 另存到文件 XXX :q! 不保存退出 |
〓 计划任务
功能 | 命令 | --help | 示例 |
---|---|---|---|
设置计划任务 | crontab | 详细步骤见本页底部 | crontab -l # 查看计划任务 crontab -e # 编辑计划任务 |
〓 网站
功能 | 命令 | --help | 示例 |
---|---|---|---|
简单审查日志 | cat | grep | cat 日志文件 | grep 关键词1 | grep 关键词2 | more | |
日志分析 | goaccess | 见下文 |
〓 goaccess
功能 | 命令 | --help | 示例 |
---|---|---|---|
安装 | yum install goaccess | ||
日志格式 | NCSA Commbined Log Format | date_format %d/%b/%Y log_format %h %^[%d:%^] "%r" %s %b "%R" "%u" | |
参数 | -f | 需要解析的日志文件 | |
参数 | -e | 指定 IP 地址统计 | |
参数 | -p | 指定配置文件 | 可以将上面的日志格式内容保存到文件 ~/.goacessrc |
参数 | -H | 显示 HTTP 协议信息 | |
参数 | -M | 显示 HTTP 方法信息 | |
生成文件 | goaccess -f 日志文件 -p ~/.goaccessrc > 目标文件.htm |
〓 lnmp
功能 | 命令 | --help | 示例 |
---|---|---|---|
重启 LNMP | /root/lnmp restart | ||
重启 MySQL | /etc/init.d/mysql restart | ||
重启 PureFTPd | /root/pureftpd restart | ||
安装 LNMP | http://lnmp.org/install.html | ||
常见问题 | http://lnmp.org/faq.html | ||
状态管理命令 | http://lnmp.org/faq/lnmp-status-manager.html | ||
相关软件目录及文件位置 | http://lnmp.org/faq/lnmp-software-list.html | ||
防跨站、跨目录安全设置(仅支持 PHP 5.3.3 以上版本) | http://www.vpser.net/security/lnmp-cross-site-corss-dir-security.html | ||
查看 Nginx 版本 | nginx -V | ||
查看 MySQL 版本 | mysql -V | ||
查看 PNP 版本 | php -v | ||
查看 Apache 版本 | httpd -v | ||
查内存 | cat /proc/meminfo | ||
php.ini | vim /usr/local/php/etc/php.ini | ||
MySQL 配置文件 | vim /etc/my.cnf | ||
添加网站 | /root/vhost.sh | ||
添加 ProFTPd 用户 | /root/proftpd_vhost.sh |
〓 nginx
功能 | 命令 | --help | 示例 |
---|---|---|---|
启动/停止/重启 | service nginx 或 /etc/rc.d/init.d/nginx | service nginx start service nginx stop service nginx restart | |
伪静态 | 在 .conf 文件中配置 | rewrite ^(.*)/read-htm-(.*)\.html(.*)$ $1/read.php?$2.html? last; rewrite ^(.*)/thread-htm-(.*)\.html(.*)$ $1/thread.php?$2.html? last; rewrite ^(.*)-htm-(.*)$ $1.php?$2 last; rewrite ^(.*)/simple/([a-z0-9\_]+\.html)$ $1/simple/index.php?$2 last; rewrite ^(.*)/data/(.*)\.(htm|php)$ 404.html last; rewrite ^(.*)/attachment/(.*)\.(htm|php)$ 404.html last; rewrite ^(.*)/html/(.*)\.(htm|php)$ 404.html last; | |
防盗链 | 在 .conf 文件中配置 | HttpRefererModule | location ~* \.(gif|jpg|png|swf|flv)$ { valid_referers none blocked *.0574bbs.com *.eyuyao.com 0574bbs.com eyuyao.com; if ($invalid_referer) { rewrite ^/ http://web1.eyuyao.com/yyad/src/3122.jpg; # return 404; } } |
浏览器缓存 | 在 .conf 文件中配置 | location ~ .*\.(gif|jpg|jpeg|png|bmp|swf)$ { expires 30d; } |
〓 vsftpd
功能 | 命令 | --help | 示例 |
---|---|---|---|
安装 | yum install vsftpd | ||
查看是否已安装 | rpm -q vsftpd | ||
启动/停止/重启 | service vsftpd | service vsftpd start service vsftpd stop service vsftpd restart | |
配置文件 | vi /etc/vsftpd/vsftpd.conf |
〓 MySQL
功能 | 命令 | --help | 示例 |
---|---|---|---|
登录 | mysql | mysql -u username -p | |
登出 | exit | ||
查看信息 | status; | ||
查询当前正在执行的 SQL 语句 | show processlist; | ||
删除指定时间之前的日志 | PURGE | PURGE MASTER LOGS BEFORE '2015-1-1 0:00:00'; |
〓 scp 远程文件/目录传输命令 (yum install openssh-clients) 用法
scp 会把文件权限(读取/写入/执行)带过来,但所有者为当前执行 scp 命令的用户。
scp 低版本有许多漏洞,用完最好 yum remove openssh-clients
scp 采用直接覆盖的机制,如需判断文件无差异则跳过,应改用 rsync 命令。查看 rsync 详细使用方式及与 scp 对比
功能 | 命令 | --help | 示例 |
---|---|---|---|
若远程服务器 SSH 端口非默认 | scp | -P 端口号 | |
下载远程服务器上的文件到本地 | scp | scp 远程用户@远程服务器:远程文件 本地文件 | |
下载远程服务器上的目录到本地 | scp | -P 端口 -v 显示进度 -r 递归 | scp -r 远程用户@远程服务器:远程目录 本地目录 实例:scp -r root@x.x.x.x:/a/b/ /c/d/ 结果:/c/d/b/,即将整个 b 复制到 d 下(注意与 rsync 命令的区别) |
将本地文件上传到远程服务器 | scp | scp 本地文件 远程用户@远程服务器:远程文件 | |
将本地目录上传到远程服务器 | scp | 最终目录结构参:远程->本地 | scp -r 本地目录 远程用户@远程服务器:远程目录 |
〓 rsync 远程文件/目录传输命令 (yum install rsync) 用法查看 rsync 详细使用方式及与 scp 对比
rsync 会把文件权限(读取/写入/执行)带过来,所有者也会带过来。
相比于 scp 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增量同步
功能 | 命令 | --help | 示例 |
---|---|---|---|
下载远程服务器上的目录到本地 | rsync | -a 递归 -v 详细 -p, -- perms 保持权限 -g, -- group 保持属组 -o, --owner 保持属主 -r 递归 --progress 打印 --delete 删除已不存在的文件 -u 表示仅更新较新的文件 -z 表示在传输过程中进行压缩 -e 'ssh -p 2222' 指定其它端口 | rsync 远程用户@远程服务器:远程目录 本地目录 实例:rsync -avu --progress root@x.x.x.x:/a/b/ /c/d/ 结果:/c/d/,即将 b 内的文件(夹)复制到 d 下(注意与 scp 命令的区别) |
将本地文件上传到远程服务器 | rsync | rsync 本地文件 远程用户@远程服务器:远程文件 | |
将本地目录上传到远程服务器 | rsync | 最终目录结构参:远程->本地 | rsync 本地目录 远程用户@远程服务器:远程目录 |
〓 ftp 客户端 (yum install ftp)
功能 | 命令 | --help | 示例 |
---|---|---|---|
登录 | ftp | ftp 目标服务器 | |
列出远程当前路径目录/文件 | ls | ls | |
创建远程目录 | mkdir | mkdir 目录名 | |
删除远程目录(空) | rmrmdir | mkdir 目录名 | |
进入远程目录 | cd | cd 目录名 | |
显示远程当前路径 | pwd | pwd | |
重命名远程文件 | rename | rename 原文件名 新文件名 | |
上传文件 | put | put 本地文件名 | |
下载文件 | get | get 远程文件名 | |
批量下载文件 | mget | 需要单个确认 | |
批量下载文件【lftp】 | mirror | 参数有很多 | mirror |
返回 shell(不退出) | ! | ! | |
返回 ftp(接上步) | exit ftp | exit ftp | |
结束 | bye quit | bye quit |
〓 iftop
流量监控工具 教程
〓 GoAccess
实时网站日志分析工具 官网
〓 Cacti
常见问题笔记
加硬盘
插入新硬盘
若有 RAID,则先设置,使操作系统能认到硬盘
使用 fdisk 命令对新设备进行分区
使用 mkfs 命令对新分区进行格式化
使用 mount 命令进行挂载
设置开机自动挂载(vi /etc/fstab)
更改 MySQL 数据库目录位置
停止 MySQL 服务
将原数据目录转移或复制到新位置(若是复制,则修改所有者使原来一致)
找到 my.cnf 配置文件(一般在 /etc/),修改 datadir 值为新路径
启动 MySQL 服务
502 Bad Gateway 问题排查
查看 PHP 日志,路径:/usr/local/php/var/log
一般为“server reached pm.max_children setting (10), consider raising it”连接数问题,在“/usr/local/php/etc”下的所有配置文件中查找并修改相关设置即可(如改成 1000)。
计划任务(实例:定时备份数据库并通过 FTP 同步至其它服务器)
创建可执行文件:vi dotask.sh
dotask.sh 的内容示例:
DATE_TIME=`date +%Y_%m_%d_%H%M%S`;
FILE_NAME=数据库名_backup_$DATE_TIME.sql;
cd /home/mysqlbackup/;
mysqldump -u数据库用户名 -p数据库密码 数据库名>$FILE_NAME;
tar -zcf $FILE_NAME.tar.gz $FILE_NAME;
rm $FILE_NAME;
ftp -v -n FTP地址 << END
user FTP用户名 FTP密码
bin
put 本地目录文件 目标路径文件
bye
END
文件名乱码问题可以在行末加“;”来解决赋予执行权限:chmod 777 dotask.sh (ls 命令时呈绿色)
编辑计划任务:crontab -e
crontab 书写规则:
# 分 时 日 月 周 文件路径
0 3 * * * /home/dotask.sh
30 4 * * * /home/dotask2.sh重启 crond:/etc/init.d/crond restart
netstat
netstat -an | grep xxx.xxx.xxx.xxx 可查看此 IP 的 TCP 请求及端口
工作这几年碰到的版本检测升级的接口也算是五花八门,啥样的都有,但肯定有的功能是有个 apk 的下载链接,能间接或直接提示你是强制还是非强制更新:
间接是指提供你后台最新版本号,让你自己与本地版本号通过比较得出是否升级;
直接就是后台接口直接返回个 Boolean 类型告诉你是强制或者非强制更新。
个人认为一个好的版本检测接口需要设计的更灵活更清晰用起来更方便,下面就我理解的接口设计如下(如思路有误,欢迎指正):
总字段如下(并不是所有字段都要返回给客户端):
1.最新版本号 :newVersion
2.最小支持版本号 : minVersion
3.apk 下载 url : apkUrl
4.更新文案 : updateDescription
5.是否有更新 : isUpdate
6.是否强制更新 : forceUpdate 可选字段:
7.apk 文件大小:apkSize
8.apk 的文件 MD5 值:md5
方案一(后端处理逻辑):
在客户端请求参数中添加当前版本号 currentVersion 传输给后台,由后台根据客户端传过来的当前版本号 currentVersion 做相应的判断后给出是否强制更新。
后端逻辑如下:
如果 currentVersion < newVersion, 则 isUpdate = true;
如果 currentVersion < minVersion, 则 forceUpdate = true;
如果 currentVersion >= minVersion, 则 forceUpdate = false;
如果有特殊需求可指定某个版本必须强制更新,如 currentVersion == XXX, 则 forceUpdate = true;
如果 currentVersion == newVersion,则 isUpdate = false.
结论:
返回客户端的字段仅需要 apk 下载 url : apkUrl
、更新文案 : updateDescription
、是否有更新 : isUpdate
、 是否强制更新 : forceUpdate
这四个字段即可。
方案二(前端处理逻辑):
逻辑和后端处理逻辑大体上一致,只是把逻辑判断移到前台,故需要后端提供最新版本号 :newVersion
、 最小支持版本号 : minVersion
、apk下载url : apkUrl
、更新文案 : updateDescription
这四个字段。
客户端逻辑如下:
如果 currentVersion < newVersion, 则有更新信息;
如果 currentVersion < minVersion, 则需要强制更新;
如果 currentVersion >= minVersion, 则不需要强制更新;
如果 currentVersion == newVersion,则没有更新信息。
总结:
细心的你可能会发现上面的可选字段 apkSize 和 md5 并没有用到,既然是可选字段也就是可用可不用,根据需要决定是否采用,这里来讲下他们的用处。
apk 文件大小 apkSize
这个用处可以说出于考虑用户体验,需要在升级弹框出来展示给用户将要更新的内容多大,让用户决定在非 WIFI 状态是否要更新,不能为了拉用户下载量或所谓的 UV 数直接让用户在不知道大小的情况下去直接下载(土豪用户绕路)
。apk 的文件 MD5 值
这个主要是出于安全考虑吧,因为文件内容固定的话对应的 md5 是一样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个 md5 值来和下载的 apk 的 md5 值进行比较去保证我们从服务器更新下载的 apk 是一个完整的未被篡改的安装包,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下载的 apk 的 md5 值和服务器返回的 md5 值相等,则说明我们下载的 apk 是完整的,且没有被相关有心人处理过的 apk。
综上所述,这个版本更新的处理逻辑客户端和后端谁来做都可以,无关乎懒不懒的问题,个人感觉灵活性后端比客户端方便多了,毕竟后端可以指定 minVersion 与 newVersion 中间的任意一个版本强制更新,而客户端做起来就没有那么灵活了,个人见解,如有更好的方案,欢迎指教。
重点提前看:
https://xoyozo.net/Blog/Details/MySQL-on-Windows
Connector/Net 6.10.4(暂)不支持在 Visual Studio 2015/2017 添加 ADO.NET 实体数据模型时选择 MySQL Data Provider 数据源。并且,在编译项目时会出现“违反了继承安全性规则”的异常。
只能降回 Connector/Net 6.9.10,NuGet 中将 MySql.Data 和 MySql.Data.Entity 用 6.9.10 和 6.10.4 版本皆可(除非遇到下文中提到的异常)。
重新生成或重启 VS 使之生效。
另外,MySql.Data 和 MySql.Data.Entity 6.9.10 可以配合 EnityFramework 和 EntityFramework.zh-Hans 6.1.x 和 6.2.0 使用。
MySql.Data 和 MySql.Data.Entity 6.9.9 在创建/更新实体模型向导中会出现闪退,更换为 6.9.10 试试。
或重新安装 Connector/NET 和 MySQL for Visual Studio 并重启电脑试试。
仍然闪退,参此文:https://xoyozo.net/Blog/Details/mysql-for-vs-flashback。
重要提醒,如果在添加 EF 模型时报错:
您的项目引用了最新版的实体框架;但是,找不到进行数据连接所需的与此版本兼容的实体框架数据库提供程序。请退出向导,安装兼容提供程序,重新生成您的项目,然后再执行此操作。
那么在菜单中选择:生成 - 清理解决方案,然后直接添加数据模型。如果在添加前生成了项目(bin 目录下有相关 .dll 文件),那么将出现上述错误。
类型“MySql.Data.MySqlClient.MySqlProviderServices”违反了继承安全性规则。派生类型必须与基类型的安全可访问性匹配或者比基类型的安全可访问性低。
将 MySql.Data 和 MySql.Data.Entity 从 6.10.4 退回 6.9.10 版本即可。
以上问题出现在:
VS 15.4.*
VS 15.4.4
VS 15.4.5
----------------
VS 15.5 已经可以在 EF 向导中连接 MySQL 数据库(Connector/Net 6.10.4),但 MySql.Data.Entity 6.10.4 编译仍然出现“违反了继承安全性规则”。另:MySQL 官网下架了 Connector/Net 6.10.4,退回提供 6.9.10 版本。
2017-12-9 发布的 Connector/Net 6.10.5 仍然存在无法在 EF 向导中连接 MySQL 数据源的问题。
服务器上安装 Connector/Net 6.10.4 没有任何问题。
首先要有个工行U盾,一台手机。
苹果用户在 App Store 中搜索 中国工商银行 和 工商银行通用U盾。
安卓用户从 m.icbc.com.cn 网站下载安装客户端。
以 iPhone 为例:
打开工行U盾 App,选择U盾厂商(我的是“天地融”,无法确定的可以在此查询)
把U盾插入手机的耳机孔,状态显示“已连接”
此时点击“查看证书”提示未安装证书
打开中国工商银行 App,进入:我的 - 安全中心 - 支付管理 - 安全介质管理 - U盾证书下载
依照提示安装证书
现在可以愉快地大额转账啦!
状态:正在连接 *.*.*.*:21...
状态:连接建立,等待欢迎消息...
响应:220-FileZilla Server
响应:220-written by Tim Kosse (tim.kosse@filezilla-project.org)
响应:220 Please visit https://filezilla-project.org/
命令:AUTH TLS
错误:无法连接到服务器
最终,没有连接到任何服务器。
服务端已允许被动连接,并且 VS 中的网站发布功能正常(FTP 方式),所以从 FileZilla 客户端入手查找问题。
在站点管理器中发现“加密”项,默认是“如果可用,使用显式的 FTP over TLS”,更改为“只使用普通 FTP (不安全)”即可连接。
这个问题一般出现在换了网络环境的情况下,研究一下 FTP over TLS 很有必要。
打开 FillZilla Server - Edit - Settings - 切换到 FTP over TLS settings 选项卡
勾选 Enable FTP over TLS support (FTPS),点击 Generate new certificate...
填写需要生成的证书信息,其中“2-Digit country code”和“Save key and certificate to this file”必填,点击 Generate certificate 完成生成证书。
完成配置后 FillZilla Server 已支持 FTPS,启动页上的警告也会随之不见:
Warning: FTP over TLS is not enabled, users cannot securely log in.
一、概述
重定向常常和请求转发放在一起讨论(前者是两次不相关的请求,后者是一次请求服务器端转发),然而本文并不讨论两者的区别,而是HTTP 1.0规范和HTTP 1.1规范中关于重定向的区别,以及实际使用中的情况。
重定向实际使用是一个响应码(301或302或303或307)和一个响应头location,当浏览器收到响应的时候check响应码是3xx,则会取出响应头中location对应的url(重定向中url的编码问题,请参看点击打开链接),然后将该url替换浏览器地址栏并发起另一次HTTP事务。
关于301、302、303、307的区别,找不到好的文章,因此打算直撸HTTP 1.0规范和HTTP 1.1规范,结合一些实际的案例和tomcat实现,来说清楚这几个状态码的差异。
1. 百度https重定向
如下图所示,原请求访问的是http://www.baidu.com,然后返回302和location=https://www.baidu.com,从http转到https。不过关于响应行中302状态码的描述存在争议,在下文中会详细讨论。
2. tomcat重定向源码
二、详细
http 1.0规范中有2个重定向——301和302,在http 1.1规范中存在4个重定向——301、302、303和307,其中302是值得讨论讨论的。
1. http 1.0
301
301状态码在HTTP 1.0和HTTP 1.1规范中均代表永久重定向,对于资源请求,原来的url和响应头中location的url而言,资源应该对应location中的url。对于post请求的重定向,还是需要用户确认之后才能重定向,并且应该以post方法发出重定向请求。
关于post请求重定向用户确认的问题,实际上浏览器都没有实现;而且post请求的重定向应该发起post请求,这里浏览器也并不一定遵守,所以说HTTP规范的实现并未严格按照HTTP规范的语义。
在301中资源对应的路径修改为location的url,在SEO中并未出现问题,但是在302中就出现了302劫持问题,请往下看。
302
在http 1.0规范中,302表示临时重定向,location中的地址不应该被认为是资源路径,在后续的请求中应该继续使用原地址。
规范:原请求是post,则不能自动进行重定向;原请求是get,可以自动重定向;
实现:浏览器和服务器的实现并没有严格遵守HTTP中302的规范,服务器不加遵守的返回302,浏览器即便原请求是post也会自动重定向,导致规范和实现出现了二义性,由此衍生了一些问题,譬如302劫持,因此在HTTP 1.1中将302的规范细化成了303和307,希望以此来消除二义性。
补充:302劫持——A站通过重定向到B站的资源xxoo,A站实际上什么都没做但是有一个比较友好的域名,web资源xxoo存在B站并由B站提供,但是B站的域名不那么友好,因此对搜索引擎而言,可能会保存A站的地址对应xxoo资源而不是B站,这就意味着B站出了资源版权、带宽、服务器的钱,但是用户通过搜索引擎搜索xxoo资源的时候出来的是A站,A站什么都没做却被索搜引擎广而告之用户,B站做了一切却不被用户知道,价值被A站窃取了。
2. http 1.1
301
和http 1.0规范中保持一致,注意资源对应的路径应该是location中返回的url,而不再是原请求地址。
302
在HTTP 1.1中,实际上302是不再推荐使用的,只是为了兼容而作保留。规范中再次重申只有当原请求是GET or HEAD方式的时候才能自动的重定向,为了消除HTTP 1.0中302的二义性,在HTTP 1.1中引入了303和307来细化HTTP 1.0中302的语义。
303
在HTTP 1.0的时候,302的规范是原请求是post不可以自动重定向,但是服务器和浏览器的实现是运行重定向。
把HTTP 1.0规范中302的规范和实现拆分开,分别赋予HTTP 1.1中303和307,因此在HTTP 1.1中,303继承了HTTP 1.0中302的实现(即原请求是post,也允许自动进行重定向,结果是无论原请求是get还是post,都可以自动进行重定向),而307则继承了HTTP 1.0中302的规范(即如果原请求是post,则不允许进行自动重定向,结果是post不重定向,get可以自动重定向)。
307
在http 1.1规范中,307为临时重定向,注意划红线的部分,如果重定向307的原请求不是get或者head方法,那么浏览器一定不能自动的进行重定向,即便location有url,也应该忽略。
也就是307继承了302在HTTP 1.0中的规范(303继承了302在HTTP 1.0中的实现)。
3. 小结
在HTTP 1.0规范中,302的规范并没有被服务器和浏览器遵守,即规范和实现出现了二义性,因此在HTTP 1.1中,将302的规范和实现拆分成了303和307。
三、结论
虽然在不同版本的http规范中对重定向赋予了不同的语义,但是因为使用历史和服务器实现等原因,在实际中并不一定安全按照http规范实现,因此我个人感觉上述讨论只是一个了解,在实际写代码中302还是继续用吧···
参考:
1. 《http 1.0规范》
2. 《http 1.1规范》
3. 博客:点击打开链接
附注:
本文如有错漏,烦请不吝指正,谢谢!